• <acronym id="qe0hk"></acronym>
    <track id="qe0hk"></track>
  • <tr id="qe0hk"><strong id="qe0hk"><menu id="qe0hk"></menu></strong></tr>
  • <pre id="qe0hk"></pre>

  • 經典案例

    建筑地面設計規范GB50037-xx(征求意見稿)

    發布于:2016-01-25來源:云南城鎮建設工程設計
       
     
    1.0.1  為使建筑地面設計能滿足建筑功能和使用要求,做到技術先進、經濟合理、安全適用、保護環境、確保質量,制訂本規范。
    1.0.2  建筑地面設計中,應根據工程特征和使用條件充分利用地方材料及再生資源,注意因地制宜,區別對待。
    1.0.3  本規范適用于建筑中的底層地面和樓層地面以及散水、明溝、踏步、臺階和坡道等的設計。
    1.0.4  建筑地面設計除執行本規范外,尚應符合國家現行有關標準、規范的規定。

     2. 術語

    2.0.1 建筑地面  building  ground
    建筑物底層地面和樓層地面的總稱
    2.0.2面層  surface  course
    建筑地面直接承受各種物理和化學作用的表面層。
    2.0.3 結合層  combined  course
    面層與下面構造層之間的連接層。
    2.0.4 找平層 troweling  course
    在墊層、樓板或填充層上起整平、找坡或加強作用的構造層。
    2.0.5  隔離層isolating  course
    防止建筑地面上各種液體或水、潮氣透過地面的構造層;當僅防止地下潮氣透過地面時,可稱防潮層。
    2.0.6 填充層filler  course
    建筑地面中設置起隔聲、保溫、找坡或暗敷管線等作用的構造層。
    2.0.7  墊  層  under  layer
    在建筑地基上設置承受并傳遞上部荷載的構造層。
    2.0.8 縮  縫  shrinkage  crack
    防止混凝土墊層在氣溫降低時產生不規則裂縫而設置的收縮縫。
    2.0.9  伸  縫  stretching  crack
    防止混凝土墊層在氣溫升高時在縮縫邊緣產生擠碎或拱起而設置的伸脹縫。
    2.0.10 縱向縮縫  lengthwise  shrinkage  crack
    平行于施工方向的縮縫。
    2.0.11  橫向縮縫  crosswise  stretching  crack
    垂直于施工方向的縮縫。

    #p#副標題#e#
    3.  地面類型
     
    3.1  地面類型的選擇原則

    3.1.1 建筑地面類型的選擇,應根據建筑功能、使用要求和技術經濟條件,經過綜合技術經濟比較確定。
        選擇地面類型時,所需要的面層、結合層、填充層厚度及找平層的最小厚度和隔離層的層數,宜照本規范附錄A中不同材料及其特性選用。
    3.1.2 建筑地面采用的大理石、花崗石等天然石材應符合國家標準《建筑材料放射性核素限量》GB6566中有關材料有害物質的限量規定。
    3.1.3 膠粘劑、瀝青膠結料和涂料等材料應符合現行國家標準《民用建筑工程室內環境污染控制規范》GB50325的規定。
    3.1.4 公共建筑中,人員活動場所要充分考慮到方便殘疾人使用功能,所用地面材料應符合國家現行行業標準《城市道路和建筑物無障礙設計規范》JGJ50的有關規定。
     
    3.2 地面面層分類

    3.2.1 建筑地面依照面層材料分類見表3.2.1
    表3.2.1                           建筑地面面層分類表         

    名稱 材料及分類
    水泥類整體面層 水泥砂漿面層、水泥鋼(鐵)屑面層、現制水磨石面層、混凝土面層、細石混凝土面層、耐磨混凝土面層、鋼纖維混凝土面層,混凝土密封固化劑面層。
    樹脂類整體面層 丙烯酸涂料面層、聚氨酯涂層、聚氨酯自流平涂料、聚酯砂漿面層、環氧樹脂自流平涂料、環氧樹脂自流平砂漿、干式環氧樹脂砂漿。
    名稱 材料及分類
    板塊面層
     
    磚面層(陶瓷錦磚、缸磚、陶瓷地磚和水泥花磚面層)、大理石面層、花崗石面層、水磨石板塊、石料面層(條石、塊石)、玻璃板面層、石英塑料板面層、聚氯乙烯板塊面層、橡膠板面層、鑄鐵板面層、網紋鋼板面層
    木、竹面層 實木地板面層、實木集成地板、浸漬紙層壓木質地板面層(強化復合木地板面層)、竹地板面層。
    不發火花面層 不發火花水泥砂漿面層、不發火花細石混凝土面層、不發火花瀝青砂漿面層、不發火花瀝青混凝土面層
    防靜電面層 導靜電水磨石面層、導靜電水泥砂漿面層、導靜電活動地板
    防油滲面層 防油混凝土面層、防油滲涂料的水泥類整體面層
    防腐蝕面層 耐酸板塊(磚、石材)面層、耐酸整體面層
    礦渣、碎石面層 礦渣、碎石面層
    織物面層 地毯面層
     
    3.3  地面基本規定

    3.3.1建筑物的底層地面標高宜高出室外地面150mm,當有生產、使用的特殊要求或建筑物預期較大沉降量等其它原因時,應增加室內外高差。
    3.3.2木板、竹板地面應根據使用要求,采取防火、防腐、防潮、防蛀等相應措施。
    3.3.3有水或非腐蝕性液體經常浸濕的地段,宜采用現澆水泥類面層。底層地面和現澆鋼筋混凝土樓板,宜設置隔離層;裝配式鋼筋混凝土樓板必須用整體類面層并應設置隔離層。
    經常有水流淌的地段,應采用不吸水、易沖洗、防滑的面層材料,并應設置隔離層。
    隔離層可采用防水卷材類、防水涂料類、防水砂漿等材料。
    3.3.4混凝土或細石混凝土地面
       1混凝土地面采用的石子粗骨料,其最大顆粒粒徑不應大于面層厚度的2/3,細石混凝土面層采用的石子粒徑不應大于15mm。
       2混凝土面層或細石混凝土面層的強度等級不應小于C20。耐磨混凝土面層或耐磨細石混凝土面層的強度等級不應小于C30?;炷翂|層兼面層的強度等級不應小于C20,其厚度不應小于80mm。細石混凝土面層厚度不應小于40mm。
       3墊層及面層均要求分倉澆筑或留縫(伸縫或縮縫)。
       4當地面上靜荷載或活荷載較大時,宜在混凝土墊層中按荷載計算配置鋼筋或墊層中加入鋼纖維,其型號配置和摻量計算可按《纖維混凝土結構技術規程》CECS38:2004的要求。當墊層中僅為構造配筋時,可配置直徑為8mm~14mm,間距為150mm~200mm的鋼筋網。
    5 面層若生產和使用要求不允許開裂時,應在混凝土面層頂面下20mm處配置直徑為4mm~6mm,間距為100mm~150mm的鋼筋網;或面層中按《纖維混凝土結構技術規程》要求加入鋼纖維。
    3.3.5水泥砂漿地面
       1水泥砂漿的體積比應為1:2,強度等級不應小于M15,面層厚度不應小于20mm。
       2水泥采用硅酸鹽水泥、普通硅酸鹽水泥,其強度等級不應小于42.5,不同品種、不同強度等級的水泥嚴禁混用,砂應為中粗砂。當采用石屑時,其粒徑宜為3mm~5mm,且含泥量不應大于3%。
    3.3.6水磨石地面
       1水磨石面層應采用水泥與石粒的拌和料鋪設,面層的厚度宜為12mm~18mm,結合層的水泥砂漿體積比宜為1:3,相應的強度等級不應小于M10。
       2水磨石面層的石粒,應采用堅硬可磨白云石、大理石等巖石加工而成,石子應潔凈無雜質,其粒徑為6mm~15mm。
       3水磨石面層分格尺寸不宜大于1m×1m,分格條根據設計要求采用銅條、鋁條等平直、堅挺材料。
       4普通水磨石面層磨光遍數不應小于3遍。
       5白色或淺色的水磨石面層,應采用白水泥;深色的水磨石面層,宜采用硅酸鹽水泥、普通硅酸鹽水泥或礦渣硅酸鹽水泥;同顏色的面層應使用同一批水泥,水泥強度等級不應小于42.5。
    6彩色水磨石面層應使用同廠、同批的顏料,其摻入量宜為水泥重量的3%~6%或由試驗確定,顏色應采用耐光、耐堿的礦物質,不得使用酸性顏料。
    3.3.7考慮設備安裝和地面溝槽、管線的預留、預埋時可將地面工程分為混凝土毛地面和面層兩個階段施工。毛地面混凝土強度等級不應小于C15。
    3.3.8 建筑地面結合層材料及其厚度應根據面層的種類按本規范附錄A中表A.0.2確定。以水泥為膠結料的結合層材料,拌合時可摻入適量化學膠(漿)材料。當鑄鐵板面層其灼熱物件溫度超過800℃時,不宜采用1:2水泥砂漿作結合層。
    3.3.9 建筑地面填充層材料的密度不應大于900Kg/m3。
    3.3.10建筑地面的找平層材料可用1:3水泥砂漿或強度等級C15~C20的細石混凝土。當找平層鋪設在混凝土墊層時,其強度等級不應小于混凝土墊層的強度等級?;炷琳移綄蛹婷鎸訌姸鹊燃壊粦∮贑20。
    3.3.11找平層或找平層兼面層與下一層應結合牢固,鋪設前宜涂刷界面劑。

    #p#副標題#e#
     
    3.4  常用建筑地面

    3.4.1公共建筑中,經常有大量人員走動或殘疾人、老年人、兒童活動及輪椅、小型推車行駛的地段,其地面面層應采用防滑、耐磨、不易起塵的防滑地磚、大理石、花崗石、水泥花磚等塊材面層和水泥類整體面層。
    3.4.2公共場所的門廳、走道、室外坡道及經常用水沖洗或潮濕、結露等容易受影響的地段,應采用防滑面層,禁止采用非防滑拋光建材,并要求使用中加強日常維護和管理。
    3.4.3室內環境具有較高安靜要求的地段,其面層宜采用地毯、塑料或橡膠等柔性材料。
    3.4.4供兒童及老年人公共活動的主要地段,面層宜采用木地板、強化復合木地板、塑料板等暖性材料。
    3.4.5使用地毯的地段,地毯的選用應符合下列要求:
    1經常有人員走動或小型推車行駛的地段,宜采用耐磨、耐壓性能較好、絨毛密度較高的尼龍類地毯。
       2地毯應滿足防霉、防蛀、防火和防靜電等要求。有特殊要求的地段,應符合相關的技術規定。
    3.4.6舞廳、娛樂場所地面宜采用表面光滑、耐磨的水磨石、花崗石、玻璃板、混凝土密封固化劑等面層材料,或表面光滑、耐磨和略有彈性的木地板。
    3.4.7有不起塵、易清洗和抗油膩沾污要求的餐廳、酒吧、咖啡廳等地面,宜采用水磨石、防滑地磚、陶瓷錦磚、木地板或耐沾污地毯等。
    3.4.8室內體育運動場地、排練廳和表演廳等應采用木地板、聚氨酯橡膠復合面層、運動橡膠面層等彈性地面。
    室內旱冰場地面,應采用具有堅硬耐磨和平整的現澆水磨石、耐磨水泥砂漿等面層材料。
    3.4.9存放書刊、文件或檔案等紙質庫房地面,珍藏各種文物或藝術品和裝有貴重物品的庫房地面,宜采用木地板、塑料、水磨石、防滑地磚等不起塵、易清洗的面層。底層地面應采取防潮和防結露措施。
    有貴重物品的庫房,當采用水磨石、防滑地磚時宜在適當范圍內增鋪柔性面層。
    3.4.10有采暖要求的地面,可選用地面輻射供暖(熱源為低溫熱水)、面層為地磚、水泥砂漿、木板等材料。
     
    3.5 清潔、潔凈、防塵、防菌地面

    3.5.1有清潔和彈性要求的地段,地面類型的選擇應符合下列要求:
    1有清潔使用要求時,宜采用經處理后不起塵的水泥類面層,水磨石面層或其他板塊材面層。
    2有清潔和彈性等使用要求時,宜采用樹脂類自流平材料面層、橡膠板、聚氯乙烯板等面層。
    3有清潔要求的底層地面,宜設置防潮層,當采用樹脂類自流平材料時,應設置防潮層。
    3.5.2  有空氣潔凈度等級要求的建筑地面,其面層應平整、耐磨、不起塵,并易除塵、清洗。其底層地面應設防潮層。面層應采用不燃、難燃的材料,并宜有彈性與較低的導熱系數。面層應避免眩光,面層材料的光反射系數宜為0.15~0.35。必要時尚應不易積聚靜電。
    3.5.3 有空氣潔凈度等級要求的地段不宜設變形縫,空氣潔凈度等級為N1~N5級的房間地面不應設變形縫。
    3.5.4 采用架空活動地板的建筑地面,架空活動地板材料應根據工藝生產對地面材料的燃燒性能和防靜電要求進行選擇。架空活動地板有送風、回風要求時,活動地板下應采用現澆水磨石、涂刷樹脂類涂料的水泥砂漿或地磚等不起塵面層。必要時應根據使用要求采取保溫、防水措施。
    3.5.5 現澆水磨石面層宜用銅條或鋁合金條分格,當金屬嵌條對某些生產工藝有害時,可采用玻璃條分格。
    3.5.6 藥品生產廠房地面,應符合現行國家標準《醫藥工業潔凈廠房設計規范》GB50457有關規定要求。

    #p#副標題#e#
     
    3.6  防靜電地面

    3.6.1  生產或使用過程中有防靜電要求的地段,應采用表層靜電耗散性材料,其表面電阻率體積電阻率等主要技術指標應滿足生產和使用要求,并應設置導靜電泄放設施和接地連接。
    3.6.2  導靜電地面的各項技術指標應符合現行國家標準《電子信息系統機房設計規范》GB50174及《潔凈廠房設計規范》GB50073的有關規定。
     
    3.7  耐磨、耐撞擊地面

    3.7.1通行電瓶車、載重汽車、叉車及從車輛上傾卸物件或地面上翻轉小型物件的地段,宜采用現澆混凝土墊層兼面層、細石混凝土面層、鋼纖維混凝土面層或非金屬骨料耐磨面層、混凝土密封固化劑面層、聚氨酯耐磨地面涂料等。
    3.7.2通行金屬輪車、滾動堅硬的圓形重物,拖運尖銳金屬物件等易磨損地段,交通頻繁或承受嚴重沖擊的地段,宜采用金屬骨料耐磨面層、鋼纖維混凝土面層或面層兼墊層,其混凝土強度等級不應低于C30;或采用混凝土墊層兼面層、非金屬骨料耐磨面層,其墊層的混凝土強度等級不應低于C25。
    3.7.3行駛履帶式或帶防滑鏈的運輸工具等磨損強烈的地段,宜采用砂結合的塊石、花崗石面層、混凝土強度等級不低于C30預制塊面層、水泥砂漿結合鑄鐵板面層、鋼格柵加固的混凝土面層或鋼纖維混凝土面層兼墊層。
    3.7.4堆放金屬塊材、鑄造砂箱等粗重物料及有堅硬重物經常沖擊的地段,宜采用礦渣、碎石等地面。
    3.7.5地面上直接安裝金屬切削機床地段,其面層應具有一定的耐磨性、密實性和整體性要求。宜采用現澆混凝土墊層兼面層、細石混凝土面層、鋼纖維混凝土面層,或非金屬骨料耐磨混凝土面層、混凝土密封固化劑面層、聚氨酯耐磨地面涂料等。
    3.7.6有氣墊運輸的地段,其面層應致密不透氣、無縫、不易起塵。宜采用樹脂砂漿、耐磨涂料、混凝土密封固化劑等面層。地面坡度不應大于1‰,且不應有連續長坡。表面平整度用2m靠尺檢查時,空隙不應大于2mm。
     
    3.8  防腐蝕地面

    3.8.1地面經常受腐蝕性介質作用時,地面面層材料應根據腐蝕性介質的類別和作用情況,防護層使用年限和使用過程中對面層材料耐腐蝕性能和物理力學性能的要求,并結合施工、維修條件合理地進行選擇。并符合現行國家標準《工業建筑防腐蝕設計規范》GB50046的有關規定。
    3.8.2有大型設備且檢修頻繁和有撞擊磨損作用的地面,應采用厚度不小于60mm的塊材面層或水玻璃混凝土、樹脂細石混凝土、密實混凝土等整體面層。
    設備較小和使用小型運輸工具的地面,可采用厚度不小于20mm的塊材面層或樹脂砂漿、聚合物水泥砂漿、瀝青砂漿等整體面層。
    無運輸工具的地面可采用樹脂自流平涂料或防腐蝕耐磨涂料等整體面層。
    3.8.3地面局部有滴漏腐蝕介質的部位,宜采用局部設防。
    3.8.4地面宜采用整體基層,并應少設地面接縫。
    3.8.5應設置坡向地漏或排水溝的坡度,底層地面坡度不宜小于2%(宜采用基層找坡),樓層地面坡度不宜小于1%(宜采用結構找坡)。
    3.8.6地面與墻面交接處,應設置與地面面層材料相同的踢腳板,高度不宜小于250mm。
    3.8.7采用塊材面層,其結合層和灰縫材料的選擇,應符合下列規定:
    1當灰縫選用剛性材料時,結合層不應采用瀝青膠泥等柔性材料。
    2當耐酸瓷磚、耐酸瓷板面層的灰縫采用樹脂膠泥時,結合層宜采用呋喃膠泥、環氧樹脂膠泥、水玻璃砂漿、聚酯砂漿、聚合物水泥砂漿。
    3當花崗巖面層的灰縫采用樹脂膠泥時,結合層可采用瀝青砂漿、樹脂砂漿,當灰縫采用瀝青膠泥時,結合層宜采用瀝青砂漿。
    3.8.8符合下列情況的地面應設隔離層。
       1受腐蝕性介質作用且經常沖洗的地面。
       2受強、中腐蝕性介質作用且經常沖洗的地面。
       3受大量易溶鹽類介質作用且腐蝕等級為強、中時的地面。
       4受氯離子介質作用的樓層地面和苛性堿作用的地面。
       5水玻璃混凝土地面和采用水玻璃膠泥或砂漿砌筑的塊板地面。
    3.8.9隔離層材料的選擇,應符合下列規定:
    1瀝青砂漿面層的地面,隔離層宜采用瀝青玻璃布油氈、再生膠油氈或石油瀝青油氈。
    2樹脂砂漿面層的地面,隔離層應采用樹脂玻璃鋼。
    3當面層厚度小于30mm的地面,且結合層為剛性材料時,隔離層不應采用柔性材料。
    4隔離層應具有整體性和嚴密性,在踢腳板、擋水等處隔離層應上翻,上翻高度應高出地面不小于 150mm。在轉角處或地漏的周圍,宜增加一層隔離層。
    3.8.10樹脂砂漿、樹脂細石混凝土、涂料等整體地面的找平層材料,應采用混凝土強度等級不低于C30細石混凝土。
    3.8.11底層地面宜采用混凝土墊層,其混凝土強度等級不低于C20,厚度不應小于120mm。樹脂砂漿、樹脂細石混凝土、涂料等整體地面墊層的混凝土強度等級不宜低于C30,厚度不宜小于200mm。墊層下應設防潮層或防水層。軟弱地基上的墊層應采用配筋的混凝土墊層。
    3.8.12防腐蝕地面與非防腐蝕地面之間應設置分界線,前者比后者至少低20mm或設置擋水設施。
    3.8.13防腐蝕地面不宜設變形縫。剛性面層必須設置縫隙時,應貫通各構造層且布置在地面最高處。排水溝不得穿越變形縫。
    變形縫應選用具有彈性、耐腐蝕的材料嵌填密實,變形縫內的伸縮片應采用塑料、橡膠、耐腐蝕金屬等材料制作。

    #p#副標題#e#
     
    3.9  防油滲地面

    3.9.1樓層地面經常受機油直接作用的地段,應采用防油滲混凝土面層?,F澆鋼筋混凝土樓板上宜設置防油滲隔離層;有較強機械設備振動作用的現澆鋼筋混凝土樓板上應設置防油滲隔離層。
    3.9.2受機油少量作用的地段,宜在水泥類整體面層上涂刷防油滲涂料,防油滲涂料應具有耐磨性能,可采用聚合物砂漿、聚酯類涂料或選用混凝土密封固化劑等材料。  
    3.9.3防油滲混凝土地面,其面層不應開裂,面層的分格縫處應填防油滲膠泥,不得滲漏。
    3.9.4對露出地面的電線管、接線盒、地腳螺栓、預埋套管及墻、柱連接處等部位應增設防油滲措施。
    3.9.5防油滲混凝土、防油滲膠泥的技術指標應符合有關專業規定,其配合比和復合添加劑的使用需經試驗確定。
    3.9.6防油滲膠泥采用玻璃纖維布作隔離層時,應采用耐堿玻璃纖維網格布,一布二膠總厚度宜為4mm。
     
    3.10 其它地面

    3.10.1濕熱地區非空調建筑的底層地面,可采用微孔吸濕、表面粗糙的面層。
    3.10.2采暖廠房建筑的地面,未采取保溫措施,當遇下列情況之一時,應采取局部保溫措施:
    1架空或懸挑部分直接對室外的樓層地面的熱阻值不應小于外墻的熱阻值;
    2當廠房建筑物周邊無采暖通風管溝時,嚴寒地區底層地面,在外墻內側0.5m~1.0m范圍內宜采取保溫措施,其熱阻值不應小于外墻的熱阻值。
    3.10.3有灼熱物件接觸或受高溫影響的底層地面,可采用素土、礦渣或碎石等面層。當同時有平整要求時,尚應根據溫度的接觸或影響狀況采取相應措施:300℃以下時,可采用砂鋪普通燒結磚面層;300℃~500℃時,可采用砂鋪塊石面層;500℃~800℃時,可采用耐熱混凝土或耐火磚等面層;800℃~1400℃局部地段,可采用鑄鐵板面層。上述塊材面層的結合層材料宜采用砂或爐渣。
    3.10.4不發火花(防爆)的地面。
    1不發火花地面采用不發火花材料鋪設,常用的面層材料有不發火花細石混凝土、不發火花水泥砂漿、不發火花瀝青砂漿、木材、橡膠和塑料等。
    2不發火花面層采用的碎石應選用大理石、白云石或其他石灰石加工而成,并以金屬或石料撞擊時不發生火花為合格;砂應質地堅硬、表面粗糙,其粒徑宜為0.15mm~5mm,含泥量不應大于3%,有機物含量不應大于0.5%;水泥應采用普通硅酸鹽水泥,其強度等級不應小于42.5;面層分格的嵌條應采用不發生火花的材料配制。配制時應隨時檢查,不得混入金屬或其他易發生火花的雜質。
    3不發火花地面須經不發火花試驗合格后方可使用。
    3.10.5生產和儲存食品、食料或藥物且有可能直接與地面接觸的地段,面層嚴禁采用有毒性的塑料、涂料或水玻璃類等材料。材料的毒性應經有關衛生防疫部門鑒定。
    生產和儲存吸味較強的食物時,應避免采用散發異味的地面材料。
    3.10.6生產過程中有汞滴落的地段,可采用涂刷涂料的水泥類面層或軟聚氯乙烯板整體面層。底層地面宜采用配筋混凝土墊層,樓層地面應加強其剛度及整體性。地面應有一定的坡度,并設汞收集坑(器)。
    3.10.7有保溫、隔熱、隔聲等要求時,其地面構造及厚度應通過必要的計算確定。
    3.10.8 冷庫地面應符合現行國家標準《冷庫設計規范》GB50072的有關規定。

    #p#副標題#e#
     
    4. 地面的墊層
     
    4.1 地面墊層類型的選擇

    4.1.1現澆整體面層、以粘結劑結合的整體面層和以粘結劑或砂漿結合的塊材面層,宜采用混凝土墊層。
    4.1.2以砂或爐渣結合的塊材面層,宜采用碎(卵)石、灰土、爐(礦)渣、三合土等墊層。
    4.1.3通行車輛以及從車輛上傾卸物件或在地面上翻轉小型物件等地段,宜采用混凝土墊層。
    4.1.4生產過程中有防油滲要求及有汞滴漏的地面,應采用密實性好的配筋的混凝土墊層。
     
    4.2  地面墊層的要求

    4.2.1底層地面墊層材料的厚度和要求應綜合考慮地基土質特性、地下水特征、使用條件、施工條件以及技術經濟指標等因素確定。
    4.2.2當主要地面荷載為大面積密集堆料、普通金屬切削機床或無軌運輸車輛等時,未經計算確定的混凝土墊層最小厚度,當填土壓實系數大于等于0.94時,可按附錄B填土壓實系數大于等于0.94時,混凝土墊層最小厚度選用表選用。
    4.2.3需經計算確定混凝土墊層、鋼筋混凝土墊層、或鋼纖維混凝土墊層的厚度時,應根據主要地面荷載大小、支承面的數量、間距及幾何形狀計算確定,并滿足最小厚度要求。具體計算方法,可按附錄C的規定,也可采用其它適宜方法計算。
    4.2.4墊層的防凍應符合下列規定:
       1季節性冰凍地區非采暖房間的地面以及散水、明溝、踏步、臺階和坡道等,當土壤標準凍深大于600mm,且在凍深范圍內為凍脹土或強凍脹土,必須采用混凝土墊層時,應在墊層下加設防凍脹層。位于上述地區并符合以上土壤條件的采暖房間,混凝土墊層竣工后尚未采暖時,應采取適當的越冬措施。
       2 防凍脹層厚度應按現行國家標準《建筑地基基礎設計規范》GB50007的有關規定。
       3防凍脹層應選用中粗砂、砂卵石、爐渣、爐渣石灰土以及其它非凍脹材料。其厚度應根據當地經驗確定。
       4采用爐渣石灰土做防凍脹層時,其重量配合比(爐渣:素土:熟化石灰)宜為7:2:1,壓實系數不宜小于0.85,且凍前齡期應大于30d。
    4.2.5對于重要的建筑地面或混凝土墊層下存在軟弱下臥層的建筑地面均應設地基加強層并進行地基變形計算。
    4.2.6混凝土墊層的最小厚度不應小于80mm?;炷翂|層的強度等級不應低于C15,混凝土墊層兼面層的強度等級不應低于C20。
    4.2.7灰土墊層應采用熟化石灰與粘土(或粉質粘土、粉土)的拌和料鋪設,其配合比為3:7或2:8,厚度不應小于100mm。
    4.2.8砂墊層厚度不應小于60mm,砂石墊層厚度不應小于100mm。
    4.2.9碎石(磚)墊層的厚度不應小于100mm。墊層應分層壓(夯)實,達到表面堅實、平整。
    4.2.10三合土墊層宜采用石灰、砂(可摻入少量粘土)與碎料(碎磚、碎石、卵石、礦渣)的拌合料鋪設,其配合比為1:2:4,厚度不應小于l00mm,并應分層夯實。
    4.2.11爐渣宜采用水泥與爐渣或水泥、石灰與爐渣的拌合料鋪設,其配合比為1:6或1:1:6,厚度不應小于80mm。

    #p#副標題#e#

    5.  地面的地基

    5.0.1地面墊層應鋪設在均勻密實的地基上。對淤泥、淤泥質土、沖填土及雜填土等軟弱地基,應根據地面使用要求、土質情況并按現行國家標準《建筑地基基礎設計規范》GB50007等有關規定進行設計與處理,使其符合建筑地面的要求。
    5.0.2利用經分層壓實的壓實填土作地基的地面工程,在平整場地以前,應根據地面構造、荷載狀況、填料性能、現場條件提出壓實填土的質量要求。并應按有關工程施工及驗收標準檢驗填土質量合格后,才允許作為地面的地基。
    5.0.3對灰土地基、砂和砂石地基、土工合成材料地基、粉煤灰地基、強夯地基、注漿地基、預壓地基、水泥土攪拌樁復合地基、高壓噴射注漿樁復合地基、砂樁地基、振沖樁復合地基、土和灰土擠密樁復合地基、水泥粉煤灰碎石樁復合地基及夯實水泥土樁復合地基,處理后的地基強度或承載力必須達到設計要求的標準。并應按有關工程施工及驗收標準檢驗合格后,才允許作為地面的地基。
    5.0.4地面墊層下的填土應選用砂土、粉土、粘性土及其它有效填料,不得使用過濕土、淤泥、腐植土、凍土、膨脹土及有機物含量大于8%的土。填料的質量和施工要求,應符合現行國家標準《建筑地基基礎工程施工質量驗收規范》GB50202的有關規定。
    5.0.5直接受大氣影響的室外堆場、散水及坡道等地面,當采用混凝土墊層時,宜在墊層下鋪設水穩性較好的砂、爐渣、碎石、礦渣及灰土等材料作加強層,其厚度不宜小于本規范4.2.6~4.2.11條中的規定。
    5.0.6 有大面積地面荷載的廠房、倉庫及重要的建筑物地面,應考慮地基可能產生的不均勻變形及其對建筑物的不利影響,并按現行國家標準《建筑地基基礎設計規范》采取有關技術措施。
    5.0.7 壓實填土地基的壓實系數、含水量應符合下列規定:
    壓實系數入c不應小于0.94
    控制含水量W。(%)應為:
    W。    =    Wop    ±    3
    式中:Wop——土的最優含水量(%),可按當地經驗或取Wp±2,粉土可取1 4~1 8;Wp為土的塑限。
    5.0.8壓實系數應經現場試驗確定。當無試驗條件時,應要求施工壓實機具、每層鋪土厚度及每層壓實遍數,均應符合表5.0.8的規定。
        注:①壓實系數為土的控制干密度與最大干密度的比值。
                ②土的最大干密度和最優含水量宜采用擊實試驗確定,或按現行國家標準《建筑地基基礎設計規范》的有關規定計算,土的控制干密度可根據當地經驗確定。
                ③重要工程或工程量較大時,尚應采用觸探配合檢驗。如素填土N10>20等。
    表5.0.8                壓實填土施工時的每層鋪土厚度及壓實遍數        

    壓實機具 每層鋪土厚度(mm) 每層壓實遍數
    平碾 250~300 6~8
    振動壓實機 250~350 3~4
    柴油打夯機 200~250 3~4
    人工打夯 ≤200 3~4
    注:1.本表適用于選用粉土、粘性土等作土料,對灰土、砂土類填料應按現行國家標準《建筑地基基礎工程施工質量驗收規范》GB50202的有關規定執行。
    2.本表適用于填土厚度在2m以內的填土。

    #p#副標題#e#
    6. 地面的構造

    6.0.1底層地面的基本構造層宜為面層、墊層和地基;樓層地面的基本構造層宜為面層和樓板。當底層地面和樓層地面的基本構造層不能滿足使用或構造要求時,可增設結合層、隔離層、填充層、找平層等其它構造層。
        選擇地面類型時,所需要的面層、結合層、填充層的厚度及找平層的最小厚度和隔離層的層數,宜按本規范附錄A中不同地面類型、使用材料及其特性選用。
    6.0.2地面變形縫的設置應符合下列要求:
    1底層地面的沉降縫和樓層地面的沉降縫、伸縮縫及防震縫的設置,均應與結構相應的變形縫位置一致,且應貫通地面的各構造層。
    2變形縫應在排水坡的分水線上,不應通過有液體流經或聚集的部位。
    3變形縫的構造應考慮到在其產生位移或變形時,不受阻、不被破壞,并不破壞地面;材料選擇應分別按不同要求采取防火、防水、保溫、防油滲、防腐蝕、防蟲害等措施。
    6.0.3底層地面的混凝土墊層應設置縱向縮縫和橫向縮縫,并應符合下列要求:
    1縱向縮縫應采用平頭縫或企口縫(圖6.0.3(a)、(b)),其間距為3m~6m。
    2縱向縮縫采用企口縫時,墊層的構造厚度不宜小于150mm,企口拆模時的混凝土抗壓強度不宜低于3MPa。
    3橫向縮縫宜采用假縫(圖6.0.3(c)),其間距為6m~12m;高溫季節施工的地面假縫間距宜采用6m。假縫的寬度宜為5mm~12mm;高度宜為墊層厚度的1/3;縫內應填水泥砂漿或膨脹型砂漿。        
    4當縱向縮縫為企口縫時,橫向縮縫應做假縫。
     5在不同混凝土墊層厚度的交界處,當相鄰墊層的厚度比大于1,小于(等于)1.4時,可采用連續過渡措施(圖6.0.3(d)),當厚度比大于1.4時,可設置間斷式沉降縫(圖6.0.3(e))。
     6大面積混凝土墊層應分區段澆筑。分區段應結合變形縫位置、不同類型的建筑地面連接處和設備基礎的位置進行劃分,并應與設置的縱、橫向縮縫的間距相一致。

    #p#副標題#e#

    6.0.4平頭縫和企口縫的縫間不得放置隔離材料,必須彼此緊貼。
    6.0.5室外地面的混凝土墊層宜設伸縫,其間距宜采用30m,縫寬20mm~30mm,縫內應填耐候彈性密封材料,沿縫兩側的混凝土邊緣應局部加強。
    6.0.6大面積密集堆料的地面,混凝土墊層的縱向縮縫和橫向縮縫均應采用平頭縫,其間距宜采用6m。當混凝土墊層下存在軟弱下臥層時,建筑地面與主體結構四周宜設沉降縫。
    6.0.7設置防凍層的地面采用混凝土墊層時,縱向縮縫和橫向縮縫均應采用平頭縫,其間距不宜大于3m。
    6.0.8鋪設在混凝土墊層上的面層分格縫應符合下列要求:
    1瀝青類面層、塊材類面層可不設分格縫。
    2細石混凝土面層的分格縫應與墊層的縮縫對齊。
    3設有隔離層的面層分格縫可不與墊層的縮縫對齊。
    4水磨石、水泥砂漿、聚合物砂漿等面層的分格縫,除應與墊層的縮縫對齊外,尚應根據具體設計要求縮小間距。主梁兩側和柱周宜分別設分格縫。
    5防油滲面層分格縫的做法宜符合下列要求:分格縫的寬度為15mm~20mm,其深度等于面層厚度;分格縫的嵌縫材料,下層宜采用防油滲膠泥,上層宜采用膨脹水泥砂漿封縫。
    6.0.9當需要排除水或其它液體時,地面應設朝向排水溝或地漏的排泄坡面。排泄坡面較長時,宜設排水溝。排水溝或地漏應設置在不妨礙使用并能迅速排除水或其它液體的位置。
    6.0.10疏水面積較大,排泄量較小、排泄時可以控制或不定時沖洗時,可僅在排水地漏周圍的一定范圍內設置排泄坡面。
    6.0.11底層地面的坡度宜采用修正地基高程筑坡。樓層地面的坡度宜采用變更填充層、找平層的厚度或結構起坡。
    6.0.12地面排泄坡面的坡度應符合下列要求:整體面層或表面比較光滑的塊材面層,可采用0.5%~1.5%;表面比較粗糙的塊材面層可采用1%~2%。
    6.0.13排水溝的縱向坡度不宜小于0.5%。排水溝宜設蓋板且應滿足排水、人行、運輸等使用要求。
    6.0.14地漏四周、排水地溝及地面與墻面連接處的隔離層,應適當增加層數或局部采用性能較好的隔離層材料。地面與墻面連接處隔離層應翻邊,其高度不宜小于150mm。
    6.0.15有水或其它液體流淌的地段與相鄰地段之間應設置擋水或調整相鄰地面的高差。
    6.0.16有水或其它液體流淌的樓層地面孔洞四周和平臺臨空邊緣應設置翻邊或貼地遮擋,高度不宜小于100mm。
    6.0.17廁浴間和有防水要求的建筑地面應設置防水隔離層。樓層結構應采用現澆混凝土,混凝土強度等級不應小于C20;樓板四周除門洞外,應做混凝土翻邊,其高度不應小于200mm。
    6.0.18在踏步、坡道或經常有水、油脂、油等各種易滑物質的地面上應考慮防滑措施。
    6.0.19在有強烈沖擊、磨損等作用的溝、坑、臺階、踏步的邊緣應采取加強措施。
    6.0.20建筑物四周應設置散水、排水明溝或散水帶明溝。散水的設置應符合下列要求:
    1散水的寬度應根據地基土壤性質、氣候條件、建筑物的高度和屋面排水型式確定,宜為600mm~1000mm;當采用無組織排水時,散水的寬度可按檐口線放出200mm~300mm。
    2散水的坡度可為3%~5%。當散水采用混凝土時,宜按20m~30m間距設置伸縫。散水與外墻之間宜設縫,縫寬為20mm~30mm,縫內應填柔性密封材料。

    #p#副標題#e#

    附錄A    面層、結合層、填充層的厚度及找平層的最小厚度和隔離層的層數

    A.0.1 面層厚度應符合表A.0.1的規定。
    表A.0.1                           面層厚度表                         

    面層名稱 材料強度等級 厚  度
    (mm)
    混凝土(墊層兼面層) ≥C20,C25 按墊層確定
    細石混凝土 ≥C20,C30 40~50
    聚合物水泥砂漿 ≥M20 20
    水泥砂漿 ≥M1 5 20
    水泥鋼(鐵)屑 ≥M40 30~40(含結合層)
    水泥石屑 ≥M30 20
    現制水磨石 ≥M 15 30(含結合層)
    耐磨混凝土
    (金屬骨料面層)
    ≥C30 50~80
    鋼纖維混凝土 ≥CF30,CF40 60~40
    鋼纖維混凝土
    (墊層兼面層)
    ≥CF30 120~140
    防油滲混凝土 ≥C30 60~70
    防油滲涂料 —— 5~7
    耐熱混凝土 ≥C20 ≥60
    不發火花細石混凝土 ≥C20 40~50
    不發火花瀝青砂漿 —— 20~30
    防靜電水磨石 ≥M15 40(含結合層)材料應導靜電
    防靜電水泥砂漿 ≥M15 40~50(含結合層)材料應導靜電
    表A.0.1                           面層厚度表(續)                         
    面層名稱 材料強度等級 厚  度
    (mm)
    防靜電塑料板 —— 2~3
    防靜電橡膠板 —— 2~8
    防靜電活動地板 —— 150~400高(成品)
    通風活動地板 —— 300~400高(成品)
    水泥花磚 ≥MU15 20~40
    預制水磨石板 ≥M15 25~30
    陶瓷錦磚(馬賽克) —— 5~8
    陶瓷地磚
    (防滑面磚、釉面磚)
    —— 8~14
    大理石、花崗石板 —— 20~40
    耐酸瓷板(磚) —— 20、30、65
    花崗巖條、塊石 ≥MU60 80~120
    塊石 ≥MU30 100~150
    玻璃板
    (不銹鋼壓邊、收口)
    —— 12~24
    (專用膠粘結)
    鑄鐵板 —— 7~10
    網紋鋼板 —— 6
    木板、竹板(單層)
          (雙層)
    —— 18~22
    12~18
    薄型木板
      (席文拼花)
    —— 8~12
    強化復合木地板(單層)
              (雙層)
    —— 8~12(專用膠粘鋪)
    8~12(專用膠粘鋪)

     #p#副標題#e#
    表A.0.1                         面層厚度表(續)                         
    面層名稱 材料強度等級 厚  度
    (mm)
    聚氨酯涂層 —— 1.2
    丙烯酸涂料 —— 0.25
    聚氨酯自流平涂料 —— 2~4
    環氧樹脂自流平涂料 —— 3~4
    環氧樹脂自流平砂漿 ≥80MPa 4~7
    干式環氧樹脂砂漿 ≥80MPa 3~5
    聚酯砂漿 —— 4~7
    石英塑料板 —— 1.6~3.2(專用膠粘結)
    聚氯乙烯板 —— 1.5~2
    橡膠板 —— 3
    聚氨酯橡膠復合面層 —— 3.5~6.5(含發泡層、網格布等多種材料)
    運動橡膠面層 —— 4~5(用專用膠粘劑粘貼)
    地毯(單層)
    (雙層)
    —— 5~8
    8~10(含橡膠海棉襯墊)
    地面輻射供暖面層(地磚、水泥砂漿、木板) —— 地磚8~10
    水泥砂漿20~30
    木板12~18
    礦渣、碎石(兼墊層) —— 80~150
    煤矸石磚、耐火磚(平鋪)
    (側鋪)
    ≥MU10 53
    115
    注: ①雙層木板、竹板地板面層厚度不包括毛地板厚,其面層用硬木制作時,板的凈厚度宜為12mm~l8mm。
    ②雙層強化復合木地板面層厚度不包括毛板、細木工板、中密度板厚。     
    ③地面輻射供暖(熱源宜選用低溫熱水),由面層、填充層、絕熱層、隔離層、防水層等組成。
    ④本規范中瀝青類材料均指石油瀝青。
    ⑤防油滲混凝土的抗滲性能宜符合現行國家標準《普通混凝土長期性能和耐久性能試驗方法》GBT50082--2009進行檢測,用10號機油為介質,以試件不出現滲油現象的最大不透油壓力為1.5MPa。
     ⑥防油滲涂料粘結抗拉強度為大于等于0.3MPa。 
     ⑦鑄鐵板厚度系指面層厚度。
     ⑧耐磨混凝土面層不包括金屬骨料5~7mm厚的耐磨材料。
    ⑨涂料的涂刷和噴涂,不得少于3遍,其配合比和制備及施工,必須嚴格按各種涂料的要求進行。
    ⑩鋼纖維混凝土面層與混凝土墊層有可靠粘結時,面層可減薄,但不應小于40mm。

    #p#副標題#e#

    A.0.2結合層材料及厚度應符合表A.0.2的規定
    表A.0.2                            結合層材料厚度表                        

    面層名稱 結合層材料 厚  度
    (mm)
    預制混凝土板、大理石、花崗石板 1:2水泥砂漿或1:3干硬性水泥沙漿 20~30
    水泥花磚 1:2水泥砂漿或1:3干硬性水泥沙漿 20~30
    陶瓷錦磚(馬賽克) 1:1水泥砂漿 5
    陶瓷地磚(防滑地磚、釉面地磚) 1:2水泥砂漿或1:3干硬性水泥沙漿 10~30
    塊    石 砂、爐渣 60
    鑄鐵板、網紋鋼板 1:2水泥砂漿
    砂、爐渣
    45
    60
    花崗巖條(塊)石 1:2水泥砂漿
        砂
    15~20
    60
    耐酸瓷板(磚) 樹脂膠泥
    水玻璃砂漿
    聚酯砂漿
    聚合物水泥砂漿
    3~5
    15~20
    10~20
    10~20
    耐酸花崗巖 瀝青砂漿
    樹脂砂漿
    聚合物水泥砂漿
    20
    10~20
    10~20
    耐磨混凝土(金屬骨料) 刷水泥漿一道(摻建筑膠)不低于C30混凝土 ——
    鋼纖維混凝土 刷水泥漿一道(摻建筑膠)不低于C30混凝土 ——
    防靜電水磨石
    防靜電水泥砂漿
    防靜電水泥漿一道,1:3防靜電水泥砂漿結合層內配導靜電接地網。 ——
    防靜電塑料板
    防靜電橡膠板
    專用膠粘劑粘貼 ——

    表A.0.2                        結合層材料及厚度表(續)                         
    面層名稱 結合層材料 厚  度
    (mm)
    玻璃板(用不銹鋼壓邊收口) 專用膠粘結
    C30細石混凝土表面抹平
    或木板表面刷防腐劑及木龍骨
    ——
    40
    20
    木地板(實貼) 粘結劑、木板小釘 ——
                      (單層)
    強化復合木地板
                  (雙層)
    泡沫塑料襯墊
    泡沫塑料襯墊
    毛板、細木工板、中密度板,
    3~5
    3~5
    15~18
    聚氨酯涂層 1:2水泥砂漿
    或C25~C30細石混凝土
    20
    40
    環氧樹脂自流平涂料 環氧稀膠泥一道
    C25~C30細石混凝土
    40
    環氧樹脂自流平砂漿
    聚酯砂漿
    環氧稀膠泥一道
    C30細石混凝土
    40~50
    石英塑料板
    聚氯乙烯板
    橡膠板
    專用膠粘劑粘貼
    1:2水泥砂漿
    或C20細石混凝土
    ——
    20
    30
    聚氨酯橡膠復合面層
    運動橡膠板面層
    樹脂膠泥自流平層,
    C25~C30細石混凝土
    3
    40~50
    地面輻射供暖 1:3水泥砂漿結合層
    C20細石混凝土內配鋼絲網(中間配散熱管)
    0.2厚真空鍍鋁聚酯薄膜
    絕熱層及防水層
    20
    60
     
     
    20~30
     #p#副標題#e#
    A.0.3  填充層厚度應符合表A.0.3的規定。
    表A.0.3                           填充層厚度                          

    填充層材料 強度等級或配合比 厚    度
    (mm)
    水泥爐渣
    水泥石灰爐渣
    輕骨料混凝土
    加氣混凝土塊
    水泥膨脹珍珠巖塊
    1:6
    1:1:8
     C10
     
    30~80
    30~80
    30~80
    ≥50
    ≥50
    A.0.4  找平層最小厚度應符合表A.0.4的規定。
    表A.0.4                           找平層最小厚度                          

    找平層材料 強度等級或配合比 厚度
    (mm)
    水泥砂漿
    細石混凝土
      1:3
    C15~C20
    ≥1 5
    ≥30
    A.0.5  隔離層的層數應符合表A.0.5的規定:
    表A.0.5                          隔離層的層數                           

    隔離層材料 層數(或道數)
    石油瀝青油氈
    瀝青玻璃布油氈
    防水卷材
    有機防水涂料
    防水涂膜(聚氨酯類涂料)
    防油滲膠泥玻璃纖維布
    一~二層
    一  層
    一  層
    一布三膠
    二~三道
    一布二膠
    注:①石油瀝青油氈,不應低于350g。
        ②防水涂膜總厚度一般為1.5 mm~2mm。
        ③防水薄膜(農用薄膜)作隔離層時-其厚度為0.4 mm~0.6mm。
        ④瀝青砂漿作隔離層時,其厚度為10mm~20mm。 
        ⑤用于防油滲隔離層可采用具有防油滲性能的防水涂膜材料。

    #p#副標題#e#
    附錄B  填土壓實系數大于等于0.94時,混凝土墊層最小厚度選用表

    地面荷載類型 混凝土強度等級 混凝土墊層的厚度(mm)
    大面積密集堆料(kN/m2 20~30 C15
    C20
    C25
    150~140
    140~120
    130~120
    50 C15
    C20
    C25
    180~150
    160~140
    140~120
    普通金屬切削機床(無機床基礎) 臥式車床、搖壁鉆床、外圓磨床、內圓磨床、滾齒機、立式銑床、臥式銑床、牛頭刨床、插床 C15
    C20
    C25
    180~150
    170~140
    160~140
    無軌運輸車輛 4t載重汽車、3t叉車裝卸車 C15
    C20
    C25
    160~140
    140~130
    140~120
    8t載重汽車、5t叉式裝卸車 C15
    C20
    C25
    180~160
    170~150
    160~140
    起重機的起重量(t) 1~3 C15
    C20
    C25
    150~120
    130~110
    120~100
    5 C15
    C20
    C25
    160~140
    150~130
    140~120
    10~15 C15
    C20
    C25
    180~160
    170~150
    160~140
    注:1. 當墊層上有現澆細石混凝土面層時,表列厚度應減去面層的厚度。當填土壓實系數小于0.94時,地基應采取加強措施,使經過處理后,填土壓實系數大于或等于0.94。
    2. 當墊層下有150mm~300mm厚的灰土加強地基時,表列厚度可減去10mm~20mm。
    3.混凝土墊層的最小厚度工業建筑不應小于100mm。墊層混凝土材料強度等級不應低于C15。當墊層兼作面層時,強度等級不應低于C20。
    4. 利用起重機設備堆疊鋼板、毛坯件及其它重物時,或用于檢修設備的起重機當有專門檢修場地時,或裝配作業在專門臺位上進行時,或裝配后的產品與地面接觸面積很大時,表中起重機的起重量不應作為選擇墊層厚度的依據。
    5. 選用表列厚度時尚應結合當地氣候、土質、填料、使用經驗以及施工和養護條件,作出與使用要求相適應且經濟合理的墊層厚度。

    #p#副標題#e#

    附錄C    混凝土墊層厚度計算

    C.1  一般規定
    C.1.1  混凝土墊層厚度的計算應采用以概率理論為基礎的極限狀態設計方法,用分項系數的設計表達式進行計算。
    C.1.2  混凝土墊層均應按承載能力極限狀態設計,并滿足正常使用極限狀態的要求。
        注:根據地基上混凝土板結構的特點,混凝土墊層正常使用極限狀態,應為短期荷    載作用下板面即將出現環形裂縫時的狀態。
    C.1.3  根據混凝土墊層破壞后可能產生后果(造成經濟損失、產生社會影響等)的嚴重性,墊層應按表C.1.3劃分三個安全等級和重要性系數。當按承載能力極限狀態設計計算時,應根據具體情況適當選用。
    表C.1.3               混凝土墊層的安全等級和重要性系數   

    地面類別 安全等級 重要性系數
    γ0
    重要建筑的地面
    一般建筑的地面
    次要建筑的地面
    一    級
    二    級
    三    級
    1.1
    1.0
    0.9
    注:對于特殊建筑物的地面.其安全等級可根據具體情況另行確定。
    C.1.4  混凝土設計指標應按表C.1.4采用。
    表C.1.4                        混凝土設計指標   

    混凝土強度等級 C15 C20 C25 C30
    抗拉強度Ft(N/mm2
    彈性模量EC(N/mm2
    0.90
    2.2×104
    1.10
    2.55×104
    1.30
    2.80×104
    1.50
    3.00×104
     
    C.1.5  壓實填土地基的變形模量E0應按表C.1.5采用。
    表C.1.5                     壓實填土地基的變形模量(E0)   

    填土類別 質量控制指標 變形模量E0(N/mm2
    土壤濕度正常者 土壤過濕者
    砂土 N>30密實
    15<N≤30中密
    10<N≤15稍密
    40
    32
    24
    36
    28
    18
    粉土 5<N≤10   Ip≤10 22 14
    粘性土 15<N10≤25   10<Ip≤17
    N10>25        Ip>17
    20
    18
    10
    8
    素填土 N10≥20 20 10
    注:①土壤過濕者系指壓實后的填土持力層位于地下毛細水上升的高度范圍內,
        或相對含水量Ws(Ws=W/W1, W為天然含水量,W1為液限)達到0.55時的狀態。
       ②各類土壤地下毛細水的上升高度一般為:砂土0.3m~0.5m,粉土0.6m,粘性土1.3~2.0m。
       ③素填土系指粘性土與粉土組成的壓實填土。
       ④表中N為標準貫入試驗錘擊數:N10為輕便觸探試驗錘擊數,IP為土的塑性指標。
    C.1.6  按承載能力極限狀態設計時,與混凝土墊層厚度相關的綜合剛度系數β應按表C.1.6采用。
    表C.1.6                   綜合剛度系數β(×10-31/mm)                       

    混凝土強度等級
    E0(N/mm2
    C15 C20 C25 C30
    8 1.19 1.03 0.94 0.89
    20 2.09 1.80 1.64 1.56
    40 3.34 2.89 2.63 2.49
    注:當填土的變形模量介于表列數值之間時,綜合剛度系數可用插入法取值。
    C.1.7  在正常使用極限狀態驗算時,混凝土墊層的相對剛度半徑L應按下式計算:
           (C.1.7)
    式中  L——相對剛度半徑(mm);
      h——混凝土墊層厚度(mm);
      Ec——混凝土彈性模量(N/mm2),按C.1.4采用;
      E0——壓實填土地基的變形模量(N/mm 2),按C.1.5采用。

    #p#副標題#e#
     
    C.2地面荷載計算
    C.2.1  地面荷載可根據其支承面的數量、間距及幾何形狀,分為單個圓形荷載、單個當量圓形荷載、多個荷載和等效荷載。
    C.2.2  凡符合下列情況之一者,應按單個圓形荷載計算:
        (1)只有一個支承面,其幾何形狀為圓形者。
        (2)有若干支承面,其幾何形狀為圓形且各支承面中心不在荷位區以內者。
    C.2.3  當量圓形荷載應符合下列要求:
        (1)荷載支承面近似圓形,支承面長寬比a/b<2的矩形或近似矩形時,可化作當量圓形,其荷載為當量圓形荷載。
        (2)當量圓半徑可按下式計算:
                                          (C.2.3)
    式中  r——當量圓半徑(mm);
          A——荷載支承面面積(mm2)。
    C.2.4  多個荷載與等效荷載的計算應符合下列規定:
        (1)單個等效荷載應為兩個或兩個以上單個當量圓形荷載的等效值,并可根據極限承載能力的等值要求按下式確定。
     
                                          (C.2.4-1)
        (2)當荷載支承面為長寬比a/b≥2的矩形或具有復雜的幾何形狀時,可按面積相等、形狀相似的原則劃分成若干個荷載計算單元,分別按式(C.2.3)化為若干個當量圓形荷載。  
        (3)荷載當量圓半徑不應大于混凝土墊層的相對剛度半徑(即r≤L)。
        (4)當支承面為線形(即由圓柱狀物件的側面形成)時,其支承面計算寬度可取相對剛度半徑的1/1 0計算,即b(寬度)=0.1 L。
        (5)最不利荷載應為荷位區內最大的單個等效荷載。
        (6)組合等效荷載應為荷位區內各單個等效荷載的總和,并可按下式計算。
    式中
     
                (C.2.4-2)
    SOS——位于多個荷載計算中心的組合等效荷載;
           S0——位于多個荷載計算中心最不利荷載,為便于敘述,假定它為SO;
           Si一一位于荷位區內的任一當量圓形荷載;
           Soi——以So為計算中心的荷位區內任一當量圓形單個等效荷載,均按式(C.2.4—1)求得;
        ho、hi——分別為So、Si作用下,通過式(C.3.1)求得的墊層厚度;
           αoi——荷載影響角,如圖(C.2.1 0)所示。
    C.2.5  圓形或當量圓形的計算半徑,應符合下列規定:
        (1)面層為現澆細石混凝土或混凝土墊層兼面層時,計算半徑rj為:
    注:上述條件下,計算混凝土墊層厚度時,應以面層和墊層的總厚度作為計算厚度,并可按墊層的混凝土強度等級采用所需的設計值。
    (2)其它類型的面層,即面層與墊層不能共同受力時,計算半徑廠rj為:

    式中  r——圓形荷載支承面的半徑或當量圓半徑(mm);
        h'一一墊層以上各構造層的總厚度(mm)。
    C.2.6  荷載設計值可按下列公式計算:
        (1)荷載基本組合的設計值S:
     
            (C.2.6-1)
    式中Gk——永久荷載的標準值;
    ——可變荷載的標準值;
    rG——永久荷載的分項系數,取=1.2;
    ——可變荷載的分項系數,取=1.4;
    CG、CQi——分別為荷載效應系數,均取1.0;
    φci——搬運或裝卸以及車輪起、剎車的動力系數,宜取1.1~1.2。
    (2)荷載短期組合的設計值SS

    #p#副標題#e#
    C.2.7  臨界荷位應為地面板在受荷狀態下承載能力最不利部位。本規定臨界荷位應選擇縮縫為平頭縫構造的板角等最不利荷載(亦稱計算中心荷載、控制荷載)作用的部位。
        荷位系數應為板中極限承載能力與板角極限承載能力的比值KC,當荷載作用于臨界荷位時,荷位系數KC可取2.0;當荷載作用于板中時,荷位系數KC0可取1.0。
    C.2.8  荷位區半徑系指以計算中心為原點,地面荷載作用下彎矩影響最大的有效距離,可按下式計算:
        Romax=rj+4.5L             (C.2.8)
    式中  Romax——荷位區半徑(mm);
          rj——計算中心荷載支承面的當量圓形計算半徑(mm);
          L——相對剛度半徑,按式(c.1.7)計算。
    C.2.9  臨界荷位區應為最不利荷載So作用于板角時,由夾角為90。的荷位區半徑Romax所形成的1/4圓形區域(圖c.2.9(α))。
        板中荷位區應為以最不利荷載SO作用處為圓心,Romax為半徑所形成的圓形區域(圖C.2.9(b))。   
      Ri為So至Si的距離。


    C.2.1 0  荷載影響角應為以計算中心荷載為原點的指定夾角(圖C.2.1 0),可按下列公式計算:


    #p#副標題#e#
    C.3.3  當≤0.2時,應按現行國家標準《混凝土結構設計規范》進行附加沖切驗算。  
    C.4計算實例
    C.4.1  例題。
        地面上存放最大加工件額定重量為1 4t,部件長3.5m,重量由兩個矩形支承面平均分擔,支承面中心距離為2.8m?;翞闈穸日5姆弁?。面層采用3 0mm厚的細石混凝土,可與墊層起共同作用,縮縫為平頭縫構造,求混凝土墊層厚度(圖C.4.1—1、2)。,

      


    #p#副標題#e#
    附錄D 本規范用詞說明

    D.0.1 為便于在執行本規范條文時區別對待,對要求嚴格程度不同的用詞說明如下:
    (1)表示很嚴格,非這樣做不何的;
         正面詞采用“必須”;
    反面詞采用“嚴禁”。
    (2)表示嚴格,在正常情況下均應這樣做:
         正面詞采用“應”;
         反面詞采用“不應”或“不得”。
    (3)表示允許稍有選擇,在條件許可時首先應這樣做的:
         正面詞采用“宜”或“可”;
         反面詞采用“不宜”。
    D.0.2 條文中指定應按其它有關標準、規范執行時,寫法為“應符合……的規定”或“應按…… 執行”。

    引用標準名錄
    1.《建筑地面工程施工及驗收規范》GB50209-2010
    2.《工業建筑防腐蝕設計規范》GB50046-2008
    3.《混凝土結構設計規范》GB50010—2002
    4.《建筑設計防火規范》GB50016-2006
    5.《民用建筑熱工設計規范》GB50176-93
    6.《城市道路和建筑物無障礙設計規范》JGJ50-2001
    7.《建筑材料放射性核素限量》GB6566-
    8.《民用建筑工程室內環境污染控制規范》GB50325-2001(2006版)
    9.《建筑地基基礎設計規范》GB50007-2002
    10.《電子信息系統機房設計規范》BG50174-2008
    11.《潔凈廠房設計規范》GB50073-2001
    12.《醫藥工業潔凈廠房設計規范》GB50457-2008
    13.《建筑結構荷載規范》GB50009-2001(2006版)
    14.《環氧樹脂自流平地面工程技術規范》GB/T50589-2010
    15.《建筑結構可靠度設計統一標準》GB50068-2001
    16.《冷庫設計規范》GB50072-2010
    17.《鋼纖維混凝土》JG/T3064—1999
    18.《纖維混凝土結構技術規程》CECS38:2004

    #p#副標題#e#
     
    建筑地面設計規范
     
    GB50037—xxxx
    條文說明
    (征求意見稿)

     
     
    總則

    1.0.1  本條提出了建筑地面設計時必須遵循的原則。原規范本條內有滿足生產特征的要求,考慮到一般民用建筑地面不存在生產特征,而且在建筑功能和使用要求中已能體現其特性表征,本次修訂時將生產特征刪去。根據科學發展觀的指導方針,增加了保護環境與確保質量的要求,使設計遵循的原則更加全面。材料問題列入第1.0.2條規定的主要內容,較為完整。
    1.0.2建筑地面工程需要的材料用量較大,充分利用地方材料與再生資源,相對比較節約,且體現了協調發展與可持續發展的原則。原條文中的工業廢料屬于再生資源范圍,節約木材、水泥、鋼材和貴重材料問題在第1.0.1條的設計原則中已明確要求經濟合理,故本條著重提出設計應根據工程特征,因地制宜,區別對待,與第1.0.1條相呼應,并將再生資源明確列入,指導設計人員在設計中重視調查研究和綜合分析比較等工作。
    10.3本規范的適用范圍與原規范第1.0.2條規定基本一致,即工業建筑指機械、電子、電器、電力、輕工、紡織、建材和一般性化工等大、中、小型企業的生產廠房、泵站和倉庫等。民用建筑指居住、商業、文教、體育和衛生等設施的建筑。地面類型中不分別提工業與民用建筑,是因為本規范適用于所有建筑地面,(包括露天跨地面及室外堆場地面),其使用功能與工業和民用沒有直接關系,只與使用環境和使用要求有關,這也是本次修訂的內容之一。
    1.0.4材料和施工質量,是保證地面工程質量的關鍵。為了保證地面工程質量,凡原材料和制成品的質量要求,施工配合比、材料試驗和檢驗方法,施工操作程序等,均應符合現行國家和行業的有關標準、規范的規定。對有特殊條件和要求的地面設計,除應符合本規范的要求外,也應按現行國家和行業的有關的標準、規范執行。以上如《建筑地面工程施工及驗收規范》(GB50209-2010)、《工業建筑防腐蝕設計規范》(GB50046-2008)、《建筑設計防火規范》(GB50016-2006)、《民用建筑熱工設計規范》(GB50176-93)、《城市道路和建筑物無障礙設計規范》(JGJ50-2001)、《電子信息系統機房設計規范》(GB50174-2008)、《潔凈廠房設計規范》(GB50073-2001)、《建筑地基基礎設計規范》(GB50007-2002)、《建筑結構可靠度設計統一標準》(GB50068-2001)……等等,因涉及到的規范、標準較多,條文中不能一一列入,設計人員在設計中應注意執行本規定。

    #p#副標題#e#
     
    術語

    本章根據《工程建設技術標準編寫辦法》(城鄉建設部()建標技字第   號文)的規定,結合本規范實際、獨立成章列出。
    本章內容在原規范中為術語、符號。本次修訂將符號從條文中刪去,只保留術語,因符號的涵義在各有關條文的公式中均已明確,不在專章中列出。


    地面類型

    3.1.1地面類型選擇時應遵循的基本原則。選擇何種地面類型需從兩個方面考慮:一是在滿足不同的主要建筑功能和使用要求的條件下,盡量減少地面的構造類型;二是具體工程采用不同的地面類型在技術經濟上有明顯的優越性時,需區別對待,不宜單純強調減少地面類型。因此,本規范規定強調全面考慮綜合比較確定。
    3.2.1 建筑地面的類型本次修訂明確為依照不同面層材料分類。通常選用面層材料時,已考慮建筑功能、使用要求和技術經濟條件,故地面類型按面層材料來分類較為妥當。
    3.3.1建筑物的底層地面,原規范為一般應高出室外地面至少150mm,但在實際工程中也有低于150mm,故本次修訂時,將“應”改為“宜”。當有生產、使用的特殊要求或建筑物預期較大沉降量等其它原因時,應適當增加室內外高差。
    3.3.3有水或非腐蝕性液體經常浸濕的地段如食品、造紙、印染、選礦、水泥等工業建筑中,在居住和公共建筑中的衛生間、浴室、廚房等部位,地面上經常有水作用,當水質無腐蝕性介質時,地面多數用現澆水泥類面層,如混凝土、水泥砂漿或防滑地磚等且設置隔離層,均可滿足使用要求。有防滑要求時切忌使用水磨石面層。
    采用裝配式樓板者,因其整體性較差,板縫較多,在水和非腐蝕性液體流淌狀況下,即使板面上做了結構整澆層仍應設置隔離層。
    3.3.4 混凝土、細石混凝土地面上靜荷載或活荷載較大需考慮混凝土墊層配筋或設鋼纖維時,宜按計算確定。當生產和使用要求面層裂縫控制等級按現行《混凝土結構設計規范》控制等級為一級時,應在混凝土面層頂面下20mm處配置
    φ4~φ6@150~200雙向鋼筋網。澆搗混凝土時,注意隨搗隨提鋼筋網,以確保其正確位置或在混凝土面層內加入鋼纖維。
    3.3.7考慮設備安裝和地面溝、管等因素,對混凝土地面可作二次施工。
    3.3.8對結合層材料及厚度的確定載于附錄A中的表A.0.2,摻入適量的化學膠(漿)材料可改善結合性能,且可節約水泥。鑄鐵面層上灼熱物體溫度超過800℃時,l:2水泥砂漿在高溫作用下性能降低,不宜采用,可用含泥量小于3%的砂作結合層,其厚度為20~30mm。
    3.3.9填充層一般用于樓板地面,用自重輕的材料作結合層,可減輕樓板結構的負荷。
    3.3.10找平層本身對材料強度要求不高.為節約工程造價,可用水泥砂漿和強度等級較低的細石混凝土。

    #p#副標題#e#

    3.4常用建筑地面

    3.4.1,3.4.2經常有大量人員走動和輪椅、小型推車行駛的地段及公共場所,如火車站、碼頭、機場和長途汽車站等建筑物的公共空間地面,要求地面面層材料具有防滑及足夠的強度和耐磨性;同時為避免在密集人流行進時絆倒、滑倒的傷害事故出現(尤其是殘疾人、老年人和兒童),要求地面面層必須平整、防滑,耐磨,避免出現較大的縫隙,特別是防滑問題,應引起重視。
    經常有大量人員走動或殘疾人、老年人、兒童活動及輪椅、小型推車行駛的地段,地面面層如不注意防滑要求,極易發生人員滑倒事故,輕則摔痛、受傷,嚴重時甚至危及生命安全,設計人員應高度重視。近年來,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各種高檔裝修材料不斷翻新,各種公共場所,如酒店、賓館、商場、醫院、影劇院、車站及候機樓等的門廳、走道經常使用一些拋光建材來鋪設地面,使得地面非常光滑,一遇雨雪或有水更是光滑如鏡面,給行人尤其是殘疾人、老年人、兒童出入行走帶來極大不便,稍有不慎,便可能滑跌、摔倒,產生人員傷害事故。此類事件屢屢發生,已引起社會各界廣泛關注,雖然地面防滑的問題也需要管理上和使用中的注意,但設計如充分重視,地面選材時針對這些地段的特點,盡量避免使用上釉或拋光建材,或采取有效措施,從根本上可以大大減少人員滑倒事件的發生。
    3.4.3室內環境有安靜要求的地段,如民用建筑中各種閱覽室、視聽室等空間的地面。使用柔性地面面層材料(地毯、聚氯乙烯和橡膠等)能有效地降低走路的腳步聲,減少環境噪聲。
    3.4.4供兒童及老年人公共活動的主要地段.指幼兒園、托兒所、少年宮、老年人之家和敬老院等經?;顒拥姆块g,如活動室、娛樂室和臥室等,兒童許多活動席地進行,地面面層材料導熱系數過大,身體與地面接觸時會感到冰冷,時間久了不利于老人、兒童身體健康。此外,暖性地面材料一般略具有彈性或柔性,兒童意外跌倒時能起有效的緩沖和保護作用。
        老年人受到身體狀況的限制,腿腳血液循環緩慢,地面過冷(尤其是冬季),會使下肢體溫下降,腿腳麻木,許多人還有可能引起腿關節酸痛。因此要求老年人公共活動的主要房間地面應是暖 性面層。地毯不宜用于兒童、老年人公共活動地方,故本次修訂時取消。增加強化復合木地板,性質同木地板,目前使用較廣。
    3.4.5地毯是一種比較高檔的地面鋪設材料,產品種類較多,運用范圍較廣,但是不同纖維組織和編織方式,適用的地段也不盡相同。經常有人員走動的地段,要求耐磨性能較好。絨毛密度低、絨毛較松,整體強度低,容易脫落,并且不易保持清潔,灰塵或污物等往往深入地毯根部,損壞地毯,縮短其使用壽命。在各種地毯類型中,化纖尼龍地毯堅韌、耐磨性能好,又容易去污,但須避免有害物質對人體的影響。
    有些特殊要求的用房,如精密儀器設備用房和實驗室等,需避免靜電干擾。此外,一般防火要求很高的用房,地毯必須阻燃,經過防靜電處理,避免靜電放電自燃。環境潮濕時,需要選用防霉蛀的地毯。
    3.4.6目前社會上營業性和娛樂性舞廳中,主要以交誼舞和迪斯科為主。交誼舞舞步比較平緩,步伐以滑行和弧行為主,要求地面面層光滑,使舞步更加輕盈自如;地面略帶彈性(如空鋪木地飯)更能體現舞者的節奏感。迪斯科節奏性強,強勁有力,動作力度大,對地面有一定的撞擊力,要求地面有較高的強度。原舞池、迪斯科舞池名稱修改為舞廳、娛樂場所。新增加玻璃板面層材料,玻璃板即地板玻璃必須采用夾層玻璃,當采用點支承地板玻璃時,必須采用鋼化夾層玻璃,且夾層膠片厚度不應小于0.76mm,鋼化玻璃應進行均質處理。尚應符合《建筑玻璃應用技術規程》JGJ113—2009的規定。
    3.4.7餐廳(食堂)、酒吧或咖啡廳等飲食空間需要保持清潔衛生的室內環境,地面的清潔衛生是一個主要方面。首先,必須保護空氣的潔凈,要求地面面層不起塵、不積塵,以免人員走動時揚起灰塵,需選用一些耐磨的地面面層材料;其次,飲食空間地面經常會濺污上各種油污,清潔工作往往比較繁重,因此,地面面層應選用耐清洗和耐粘污的材料。
    3.4.8室內體育運動場地地面是指在室內進行的籃球、排球、羽毛球、乒乓球、手球和體操等運動場地地面。運動員在運動中,常有跌倒、翻滾的情況出現,為保護運動員避免受傷,地面材料不應太硬,應有適當的緩沖;另外,運動中常要做各種彈跳動作,地面略帶彈性,有利于運動員水平的發揮,保護腳關節。排練廳和表演舞廳對地面要求同上。新增加聚氨酯橡膠復合面層和運動橡膠面層材料。聚氨酯橡膠復合面層含發泡層、網格布等多種材料組成且具有防滑、耐磨、彈性等特點,適用于排球、羽毛球、手球、乒乓球、網球的運動場地。運動橡膠面層還適用于壁球的運動場地。
        旱冰運動所使用的旱冰鞋,其輪子一般用硬膠木或鐵制成,硬度很高,滑旱冰時,旱冰鞋輪子對地面的撞擊力和摩擦力較大,一般地面材料難以經得起長期的撞擊和磨損,因此地面面層必須堅硬耐磨。其次,旱冰場是靠輪子在地面上滾動滑行,要求地面光滑,盡量降低摩擦系數,地面上任何起伏不平(沖浪式旱冰場除外)或縫隙都將增加阻力,影響正?;?。
    3.4.9針對某些庫存物品具有特殊防護要求的地面設計。
    紙質品以及珍藏物品的存放對庫房有較高的環境要求,地面必須不起塵,容易保持清潔,如果地面容易積灰或容易磨損起灰,人員走動或空氣流動時,會泛帶灰土,地面且不易保持清潔,泛起的灰土積落在存放的物品上,會損壞物品,因此應盡量避免采用水泥砂漿或混凝土地面,如采用可在其上涂刷無毒性的地面涂料,地面涂料尚應具有較好的耐磨性能。
        物品保護需要保持適當的環境溫濕度,當溫度為20℃,濕度為80%時,細菌容易繁殖,易生蟲害。因此底層地面應考慮防止潮濕和結露,避免產生高濕度環境。裝有精密或貴重儀器設備的房間需要潔凈和良好保護的環境,確保儀器設備的維護和正常運行。地面起塵,空氣中含塵量高,會影響精密儀器的精度及使用壽命。因此.要求選用不起塵、易清潔的地面面層材料。
    水磨石地面硬度高,物品跌落時容易損傷,因此宜在儀器設備周圍局部鋪設柔性材料。長期儲存易潮物品的倉庫地面應注意建筑地面防潮結露,防止地下潮氣和毛細水的滲透。對于防止地表面結露現象(俗稱”返潮”)的問題,主要依靠控制與調節室內空氣的溫、濕度來解決。
    據調查,倉庫建筑地面防潮措施,主要取決于堆放物品的性質、貯存時間和地基土壤的潮濕狀況等因素,三者既互相結合,又互相影響。如長期貯存易潮物品時,我國南方地區,一般需采用防潮地面;而北方地區,如物品存放時間不同,對地面的防潮要求不高,因此,對地面是否需要采取防潮措施,必須綜合各項因素并結合當地實踐經驗進行分析確定。
    3.4.10為新增加的采暖要求的地面,可選用地面輻射供暖(熱源為低溫熱水),特點是采暖用熱水管以盤管形式埋設于樓地面內,管材有交聯鋁塑復合管、聚丁烯管、交聯聚乙烯管及無規共聚聚丙乙烯管等材料,(還可選用電熱采暖的地面,即地面中設供暖電纜盤一層)其采暖地面的構造為面層一般選用散熱較好、厚度較小的材料,如地磚、水泥砂漿、薄型木板等。面層應適當分格。填充層一般為60厚C20細石混凝土,其內埋設熱水管及兩層低碳鋼絲網,上層網系防止地面開裂,下層網系固定熱水管采用綁扎或專用卡具。絕熱層為聚苯乙烯泡沫板時,要求其密度大于20kg/m3,導熱系數不大于0.05w/mk,壓縮應力大于100kPa,吸水率不大于4%,氧指數大于等于32,在絕熱層上面敷設一層0.2厚真空鍍鋁聚酯薄膜,絕熱層下面應設防潮層,其下為混凝土墊層或樓板。當地面面積超過30m2,或長度大于6m時,混凝土墊層宜設5mm寬的伸縮縫,縫內填彈性膨脹膏。

    #p#副標題#e#
    3.5 清潔、潔凈、防塵、防菌地面

    3.5.1執行本條文時,還應滿足《民用建筑工程室內環境控制規范》GB50325的要求。
    有清潔使用要求地面,宜采用經處理后不起塵的水泥類面層,包括水泥砂漿、細石混凝土表面涂刷涂料,或混凝土內添加其它骨料或填料而形成的地面面層做法。例如,水泥自流平地面既是由水泥基膠凝材料、細骨料、填料及添加劑等組成與水攪拌后具有流動性或稍加輔助鋪攤就能流動找平,施工快、耐磨、無縫超平、防火等級A級,且可設計多種外觀顏色,目前已廣泛應用。
        現澆水磨石為濕作業、費工,但取材容易,工藝成熟,成本相對低廉,雖水磨石面層堅硬,但不起塵,易清潔,并具有一定防靜電作用,且能滿足一定的空氣潔凈度要求,一般仍可采用。
    有清潔和彈性等使用要求地面,須避免由于地面起塵而影響加工精度、設備使用壽命、產品質量或人們正常居住、工作、生產環境。
    自流平類材料面層是目前一種較新常用的地面裝飾工藝,包括不同材料和種類,如環氧樹脂自流平、聚氨酯自流平等。材料分溶劑型,無溶劑型和水性三大類。從材料綜合性能分析一般有機材料優于無機材料的性能,但防火性能無機型優于有機型。樹脂自流平涂料,在施工中有一定的流展性,干燥后沒有施工痕跡,整體無縫等特點,不積灰塵,易清潔,適用于有清潔要求的地面,及輕度防腐、防靜電場所。目前環氧防靜電自流平地面,無溶劑聚氨脂自流平地面,耐磨環氧地面,均已廣泛應用。
    有清潔要求的底層地面設置防潮層可防止地下水毛細滲透造成底層潮濕使面層起鼓、脫落或粘結力降低。尤其在高清潔要求的地面的房間對濕度有控制要求時,設置防潮層對提高地面工程可靠性至關重要。
    3.5.2有空氣潔凈度等級要求的建筑地面,例如潔凈廠房、制藥廠等。在《潔凈廠房設計規范》及《醫藥工業潔凈廠房設計規范》中均相應做了規定。
    地面面層要求耐磨是為減少發塵量和微粒積聚,但難以定量控制,只能定性要求。
    面層材料宜有彈性與較低的導熱系數是為了增加工作人員腳部舒適感,避免眩光是為了在密閉的空間改善環境增加視覺舒適感。
    面層材料的光反射系數為0.15至0.35是希望地面觀感雅致柔和,與室內墻面、頂棚色彩協調,避免引起疲勞。
    3.5.3空氣潔凈度為高等級的地面,不應設變形縫,是從保障工作及生產環境要求考慮。因縫隙密閉措施施工復雜,增加維修難度影響工藝生產要求。
    3.5.4架空活動地板、架空送回風活動地板,用于有較高清潔要求的建筑地面,其架空層下地面應選用不起塵的面層材料,當有空氣潔凈度要求架空層作為空調送回風時,應有保溫措施,保溫層的設置是為防止相鄰下層使用空間可能由于溫差而產生的地面結露。
    3.5.6《醫藥工業潔凈廠房設計規范》對醫藥潔凈室(區)的地面設計作了如下規定:1. 地面應滿足生產工藝要求; 2. 地面應整體性好、平整、不開裂、耐磨、耐撞和防潮,并應不易積聚靜電,且易于除塵、清潔; 3. 地面墊層宜配筋,潮濕地區墊層應做防潮層。

    3.6  防靜電地面

    3.6.1本條規定了生產或使用過程中有防靜電要求的地面設計原則。靜電對現代不少生產部門帶來危害,對產品的使用者也頗有影響。
    物體產生靜電后,帶電體附近有靜電場而產生力學現象、放電現象、靜電感應現象,從而引起生產障礙、爆炸或火災。因此生產或使用過程中有防靜電要求的地面,必須采用導靜電面層。為了保護生產作業環境,按不同的標準在不同環境中所要求的靜電特性可劃分為導電地面系統、消散地面系統、產生靜電的低值潛在系統,目前已有專業廠家提供的地面涂料產品供選用。
    物體的表面電阻率小于105Ω時,人體接觸交流電不安全,產生交流電事故;表面電阻率大于109Ω時,則產生靜電危害。表面電阻率以105Ω~107Ω為最佳值,范圍越小越難做到。凡表面電阻率滿足要求的物體,其體積電阻率一般也能滿足要求,有時只測定前者。
    靜電接地是為了萬一面層摩擦帶電可以泄掉,以免增加電容,實然放電,造成靜電事故。
    《電子信息系統機房設計規范》中規定了主機房和輔助區的地板或地面應有靜電泄放措施和接地構造,防靜電地板、地面的表面電阻或體積電阻值應為2.5×104~1.0×109Ω,且應具有防火、環保、耐磨性能。

    #p#副標題#e#
    3.7耐磨、耐撞擊地面

    3.7.1~3.7.4耐磨、耐撞擊地面是一般生產性建筑較普遍采用的地面類型,本規范仍按使用中產生磨損和撞擊程度的不同情況,分別作了相應規定。
        關于耐磨、耐撞擊地面面層材料的選擇,既有傳統的材料和做法,又有近年來,隨著工程項目和建材市場的開放,引進多種新型耐磨、耐撞擊地面材料在工程中采用,并取得較好效果的材料和作法,如用于混凝土地面表面撒鋪或浸漬的硬化劑(金屬、非金屬耐磨骨料)各種樹脂砂漿、樹脂涂料以及混凝土密封固化劑、鋼纖維混凝土面層等。國內也相繼研制出此類材料,在工程實踐中廣泛應用,本規范不一一列舉,要求設計者遵照規范所制定的原則,在工程實踐中積極采用新材料、新技術,并不斷總結經驗推動我國建筑技術的進步。
    3.7.5機床在加工過程中,毛坯、金屬切削屑及工件等對地面有撞擊、磨損等機械作用,因此要求地面面層材料具有足夠的強度和硬度;同時,普通金屬切削機床在運轉過程中,尚有機油滴落,并出現滲透現象,因此要求地面面層材料除具有足夠的強度和硬度外,還需具有一定的密實性和抗滲性。
    3.7.6氣墊運輸是一種先進的運輸工具,國內外已普遍采用,為了以最少的空氣用量達到最高的搬運性能,地面面層不應有松散透氣的孔隙及過大的起伏不平,地面坡度會產生下滑力,增大運輸阻力,故應加以限制。
    對地面平整度的要求,目的是使產生的水平分力最小,有利于氣墊運輸。

    3.8防腐蝕地面

    原規范未涉及防腐蝕地面的內容,但防腐蝕地面在一般生產性建筑設計中經常遇到,為保證本規范的全面完整性,增加防腐蝕地面的相關內容,并與其它相關規范協調一致。
    3.8.1防腐蝕地面的設計,要綜合考慮腐蝕性介質的作用、物理機械作用以及技術經濟條件等因素。
    腐蝕性介質的作用(介質的品種、濃度、溫度、作用量等)是設計的重要依據,是指在生產過程中,腐蝕性介質的滴濺作用,一般發生在如下幾種情況:
    1.設備、管道、閥門及泵類的盤根等處,密封不嚴產生的滴濺。
    2.帶有腐蝕性介質的物體,在搬運過程中產生的滴濺。
    3.設備檢修時,腐蝕性介質的滴濺。
    地面耐腐蝕材料的選用,應根據腐蝕性介質作用的條件,各種不同介質作用下的耐腐蝕材料性能和技術經濟條件,分別采用不同的材料。選用這些材料時,尚應滿足溫度、物理機械作用的要求。
    3.8.2各種面層材料都具有各自的特點。水玻璃混凝土具有耐酸性好、機械強度高、亦可耐較高溫度的優點,但不耐氫氟酸、不耐堿性介質,抗滲性較差。樹脂類材料具有耐中等濃度的酸、耐堿、抗滲性好、強度高等優點,但不耐濃的氧化性酸、不耐高溫。
    地面的面層材料,除受到腐蝕性介質作用外,還可能受到各種物理作用。面層材料除應滿足耐腐蝕性外,同時還要滿足沖擊強度、耐磨性、耐候性和耐溫性等多方面的要求。因此,設計者要根據腐蝕性介質的性質,地面使用等條件,揚長避短,正確選擇面層材料。
    3.8.5地面設置坡向地漏和排水溝的坡度,以便迅速排除腐蝕性介質,防止積聚。經過長期實踐,樓層地面坡度大于或等于1%,底層地面坡度大于或等于2%是比較適宜的,但不宜超過4%,否則會增加找坡的結構荷載,傾斜過大,也不便于人的活動。
    3.8.6為了防止地面腐蝕性液體對墻面和柱根部的腐蝕,地面與墻、柱交接處均需設置踢腳板,其高度應根據液體可能滴濺的高度,不宜小于250mm。對于特殊要求的墻面和柱面可設置耐腐蝕墻裙。
    3.8.7耐酸磚的尺寸較小,一般采用擠漿鋪砌法施工,不推薦結合層材料與灰縫材料不同的“勾縫”法施工。
    耐酸石材的尺寸較大,當灰縫材料為樹脂膠泥時,為了節約費用,結合層可采用較便宜的水玻璃類材料或聚合物水泥砂漿等材料。
    3.8.8地面隔離層可提高地面的抗滲能力和彌補面層的不足,從整體上提高防腐蝕地面工程的可靠性。
    水玻璃混凝土面層和采用水玻璃膠泥或砂漿作結合層的塊材面層,由于抗滲性較差,而且鈉水玻璃材料不能與混凝土直接接觸,所以應設隔離層。
    3.8.9當面層厚度小于30mm,且結合層為剛性材料時,隔離層不應選用柔性材料,否則當地面受到重力沖擊時,易造成板塊接縫開裂。
    3.8.10由于水泥砂漿抹面容易產生裂縫、裂紋和脫層等缺陷,所以樹脂砂漿、樹脂混凝土和涂料等整體面層的找平層材料應采用強度等級不低于C30的細石混凝土。
    3.8.11有腐蝕性介質作用的底層地面,其墊層應比一般地面墊層提出較高要求,混凝土墊層質量的好壞,直接影響到耐腐蝕面層的使用效果,規定室內地面的混凝土墊層的強度等級不應低C20,厚度不宜小于120mm。用于保證混凝土墊層的必要強度、剛度及耐腐蝕性。
    樹脂砂漿、樹脂自流平涂料等整體面層,常常會發生起殼現象,這與地下水的毛細滲透作用有關,所以要求墊層的混凝土等級不宜低于C30,厚度不宜小于200mm,并采取防水或防潮措施。
    當基土為軟弱土層時,易產生不均勻沉降以致破壞耐腐蝕面層,故規定此種情況下,應在墊層內配置鋼筋網。并應對地基作加強處理。
    3.8.13地面變形縫是防腐蝕的薄弱環節,腐蝕性介質極易在此處滲漏造成腐蝕,故必須作嚴密的防滲漏處理。一般在縫底設置能變形的伸縮片,其上嵌入耐腐蝕、有彈性且粘結性能好的材料。過去曾用瀝青膠泥,但耐久性很差,不再推薦。聚氯乙烯膠泥的主要成分煤焦油,有礙環保,也不予推薦。嵌縫材料可采用氯磺化聚乙烯膠泥和聚氨酯密封膏等。伸縮片也有可能接觸腐蝕性介質,因此也應選用耐腐蝕的材料。
     
    #p#副標題#e#
    3.9 防油滲地面

    3.9.1~3.9.4在各類機械加工或清洗車間的地面上積聚大量油污的現象非常普遍?,F在,底層地面尚未引起人們必要的重視.而樓層地面的滲漏油現象會直接影響結構層的強度已被密切關注。   
    1980年,本規范主編單位及其管理組織開展了以上海建筑科研所為主,有原一機部第二設計院等單位參加的題為《樓面防油滲材料研究》的試驗研究工作。歷時四年,獲得成果,并于1984年通過原機械工業部設計總院組織的技術成果專家鑒定。其成果包括防油滲混凝土、聚合物防油滲砂漿和防油滲膠泥及其施工技術。防油滲混凝土外加劑和和膠泥系專門配制而成,進行定點生產供應。
    防油滲隔離層的設置是在總結近年來實踐經驗的基礎上提出的。應當說防油滲混凝土作為主要防滲層具有比普通密實混凝土高出1~2倍的抗滲性能,基本上能滿足正常使用要求。但考慮到機油的品種、數量、機械振動作用的影響以及結構整體性和施工條件等因素,必要時增加隔離層是十分有效的措施。
        規范規定在一定條件下可采用具有耐磨防油性能的涂料面層,適用于油量少,機械磨損作用弱的場地。目前市場上涂料品種牌號較多,首推樹脂類涂料較好.使用時注意檢驗。
        地面裂縫在這里必須嚴格控制.澆筑混凝土時應分倉設縫,施工中還應保征按規定的操作程序及設計要求進行,否則難以達到防油滲要求。
    防油滲地面的設計、施工,有待進一步提高,由于有較高的技術要求,現階段以專業施工隊承擔工程為宜。
    目前多層框架結構廠房很少采用預制鋼筋混凝土樓板,特別是機床上樓的廠房基本上不采用預制鋼筋混凝土板,故在本次條文中取消預制鋼筋混凝土樓板做法。
    3.9.5防油滲混凝土、防油滲膠泥的技術指標應符合有關專門規定,以確保工程質量。防油滲混凝土配合比和復合添加劑等材料,需經試驗確定。
    3.9.6本條是針對在實際工程中用得較多、效果也較好的材料。
     
    3.10 其它地面

    3.10.1本條主要針對地面結露,一般說來.地面結露現象應從控制室內空氣的溫、濕度來解決。事實上與地面面層材料的選用也有關系。因此本條首先強調氣候濕熱地區非空調建筑的底層地面,其次對選材上作了原則性規定以引起注意,對于高檔有空調的民用建筑即使采用表面光滑材料的地面也不會結露的;相反多孔材料吸水后仍會釋放出來影響室內衛生條件。因此設計者需因地制宜。
    3.10.2采暖房間地面是否采取保溫措施的界限據調查,作為建筑六面體之一的地面離人體最近最直接.由于設計考慮不周,在采暖房間里腳部受凍的情況時有發生,究其原因系沒有采取必要的保溫措施。架空或懸挑部分的樓層地面因直接與大氣接觸,懸殊的溫差使地板熱量無法積聚,這一點比較容易理解接受。對底層地面位于外墻部位是否采取保溫措施意見不完全一致。據原新疆勘察設計院反映,那里一般沒有采取措施而未發現不當。東北地區早已引起足夠重視,并主張在外墻的內外兩側均要考慮,0.5m~1.0m范圍內僅是參考數字??紤]到嚴寒地區室外散水已做防凍脹措施,有一定保溫作用,故本規定僅在外墻內側采取措施。地面保溫問題還涉及室內環境溫度對生產和使用要求能否得到滿足,所以設計時需根據國家現行標準《民用建筑熱工設計規范》的有關規定,并結合當地經驗進行。
    3.10.3根據一些設計單位的建議,參考國內外有關資料,條文中適當增加耐熱地面的可選種類。對于承受高溫作用同時有平整要求的地段,實際上采用砂鋪普通燒結磚或塊石、耐熱混凝土地面均可承受一定范圍內的溫度作用。(亦有砂鋪混凝土地面的做法)。砂鋪普通燒結磚地面允許受熱達300℃以下。砂鋪塊石地面允許受熱達500℃以下,因此,根據地面使用中可能受到溫度作用的不同程度,分別采用耐熱混凝土、砂鋪塊石、砂鋪普通燒結磚面層代替昂貴的鑄鐵板面層。
    對于耐熱混凝土,我國尚缺乏系統應用經驗,使用前應取得混凝土材料的破壞溫度及高溫下的殘余強度以滿足使用要求的驗證。
    3.10.4本條根據現行國家標準《建筑設計防火規范》規定“散發較空氣重的可燃氣體、可燃蒸汽的甲類廠房以及有粉塵、纖維爆炸危險的乙類廠房,應采用不發生火花的地面。”對是否采用不發生火花地面的界限.已作明確規定。
    有關資料表明,地面上由于受重物墜落、鐵質工具或搬動機器時的撞擊、磨擦所產生的火花是發生災害事故的原因之一,因此需在一定范圍內設置不發生火花地面。
    不發生火花地面的面層種類較多.如粒徑不大于2mm的粘土、鐵釘不外露的木板、聚氯乙烯飯、橡膠軟板和以不發生火花的石料制成的塊石、混凝土、水泥石屑、水磨石以及瀝青砂漿、瀝青混凝土等。其中有機材料(如聚氯乙烯、瀝青等),雖屬不發生火花.但使用時有靜電問題,需相應采取防靜電措施。根據取材難易、技術經濟等綜合因素,本規范推薦使用不發生火花的細石混凝土、水泥石屑、水磨石等水泥類面層,但要求骨料為不發生火花者,并經試驗確定。骨料不發生火花試驗方法可按現行國家標準《建筑地面工程施工及驗收規范》的有關規定執行。
    3.10.5塑料及涂料的毒害性與其原材料、增塑劑、穩定劑有關。凡原料中含氯、苯成分者均有毒;增塑劑除COP、POP及環氧大豆油外均有毒;穩定劑中鉛類穩定劑為好,但有毒;既可作增塑劑又可作穩定劑的有機錫也是有毒的,此外塑料的毒性還與其工藝聚合有關。
    試驗表明,塑料和涂料還影響到食品的氣味。所以在設計裸裝狀況下的食品或藥物可能直接接觸地面的地段時,材料的毒性須經當地有關衛生防疫部門鑒定。
    水玻璃類材料的固化劑是具有毒性的氟硅酸鈉,因此嚴禁采用。
    氣味的影響尤其對吸味較強的煙、茶等物品不一定有毒性,但影響到物品的氣味和質量,工程中應注意避免。
    3.10.6對在生產過程中使用汞的地段采用致密的材料做成無縫地面是很有必要的,但要真正做到“致密無縫”并非容易,因此,對地面汞的污染應予以足夠重視。
    金屬汞在常溫下為液體.由于具有比重大、導電性好、沸點高等特點,被廣泛應用于工業及各類實驗裝置和儀表。在生產和操作過程中經常發生汞液濺落在工作臺或地面上。一方面汞的流失是個浪費,另一方面它是一種容易揮發的劇毒物質。汞在常溫下可蒸發,并隨溫度升高而加劇,從25℃室溫升到30℃時汞的濃度就加倍,少量汞掉在地上,通過紫外線和熒光屏可以觀察到同點燃香煙的冒煙現象類似,汞蒸氣主要經過呼吸道及皮膚侵入人體,工人如經常工作在超過最高容許濃度環境中或因長期接觸,即可引起慢性汞中毒,嚴重時可導致死亡。
    地面對汞的吸附及其后不斷蒸發,是造成車間空氣中汞濃度較高的主要原因之一。汞易形成小滴鉆入地面的縫隙,流散在地面上的汞滴如不及時清洗,因其比重大,也易滲透到地面材料的微孔中儲存起來,成為面積很廣的蒸發源;汞滴再被鞋底及運輸工具摩擦使污染范圍更廣,蒸發也隨表面積的增大而加快,因此,地面設計應針對上述問題采取必要而有效的措施。
    地面面層材料與汞吸附情況關系極大,選用不吸附或少吸附汞的地面材料,可減弱地面對汞的吸附,再加上及時清洗可減少室內空氣中含汞量并使其達到國家標準。迄今,尚無可以滿足防汞要求的很理想的地面材料,近年來在實際應用中較行之有效的首推涂料地面和軟聚氯乙烯板、環氧樹脂玻璃鋼地面。涂料地面,即在水泥基層上直接涂刷涂料,尚能滿足一般防汞要求,其性能及清洗、施工、價格等方面優點很多,但耐磨性能不能令人滿意,應盡量采用耐磨性能高的地面涂料。軟聚氯乙烯板雖然接縫焊接較難平整,縫處易積儲流散汞,但因材料供應方便、在施工質量有保證的情況下與環氧樹脂玻璃鋼一樣是較理想的選材。
    采用合理的構造形式十分重要,目的為便于沖洗、回收,又及時排除存在地面的汞珠。
    3.10.7有保溫、隔熱、隔聲等要求時,其地面構造及厚度應通過必要的計算確定,以確保工程質量。
    3.10.8 冷庫地面設計時,應根據冷庫的功能和使用要求,執行現行《冷庫設計規范》的有關規定。

    #p#副標題#e#
    地面的墊層

    4.1.1~4.1.4,地面墊層類型的選擇,應結合面層的材料及生產使用功能的要求確定。
    4.2.1~4.2.3,地面墊層的厚度和材料要求,應綜合考慮各種因素。需經計算確定混凝土墊層厚度時,應根據地面主要荷載大小、支承面的數量、間距及幾何形狀,進行計算確定。根據調查和實用性原則,將正常使用條件下的地面主要荷載分為大面積密集堆料、設備包括普通金屬切削機床和無軌運輸車輛三類。起重機噸位的大小與地面荷載無直接關系,但客觀上存在某種聯系,一般起重機的噸位越大,對地面墊層要求越高,地面墊層的厚度希望加厚。上述幾種荷載類型情況下,在滿足填土壓實系數大于等于0.94時,結合混凝土強度等級的不同,一般未經計算確定的混凝土墊層厚度可按附錄B混凝土墊層最小厚度表選用。
        混凝土墊層厚度是否需經計算確定,因涉及因素較多,過去和現在都難于具體規定其界限,設計時應綜合考慮使用要求、荷載大小、地基情況、技術經濟條件等因素確定,計算時最好采用不同方法進行比較。建議在重要的建筑地面、軟弱地基土、或地面荷載大的情況下需經計算確定混凝土墊層厚度。
    4.2.4基土的凍脹程度取決于氣溫、土壤類別及其潮濕狀況,當同時符合下列條件時,地面才需要采取防凍脹措施:
    (1) 季節性冰凍地區非采暖房間的地面,系指室外地面、非采暖的倉庫建筑地面、散水坡及入口坡道等;
    (2) 土壤標準凍深大于600mm且在凍深范圍內為凍脹或強凍脹土,按現行國家標準《地基基礎設計規范》規定,我國東北、西北及華北大部分地區均有可能構成上述條件。
    用于防凍脹的材料很多,如砂、砂卵石、碎石、煤矸石、浮石、碎磚、貝殼、爐渣、礦渣、陶粒、灰土及爐渣石灰土等,凡是水穩性和冰凍穩定性好的材料都可以用,有封閉孔隙的材料則更好。本規范列出比較成熟的中粗砂、砂卵石、爐渣、爐渣石灰土等材料,但爐渣的顆粒大小亦有一定要求。據哈爾濱市筑路的經驗,直徑小于2mm的細爐渣不宜大于30%;爐渣石灰土作防凍脹材料,公路方面已有很成熟的經驗,它不僅水穩性和冰凍穩定性較好,而且具有隔熱和一定的后期強度。此外,砂卵石也有成熟的經驗。為保證工程質量,本條文還對爐渣石灰土規定了相應的技術條件。碎石、礦渣地面本身就是理想的防凍脹層,只有在混凝土墊層下才需加設防凍脹層。
    防凍脹層厚度的計算,需要許多有關氣象和土壤方面的數據,而這些數據往往不易準確獲得,設計時可依據有關因素憑經驗確定,若工程量較大時則通過實地試驗確定。為使設計有所遵循,本規范參照下列有關情況制訂了防凍脹層厚度選用數值:
    (1) 防凍脹層的最小厚度一般取100mm;
    (2) 遼寧、吉林地區(土壤的標準凍深在 -800mm~ -1800mm)根據當地的實踐經驗.當混凝土墊層分倉不大于2m×2m時,防凍脹層厚度采用l50mm~250mm即可。
    (3) 大慶油田土壤的標準凍深為-2200mm(1973年~1976年實測凍深為-1840mm~ -2070mm),屬粘性土,原系沼澤地帶,是凍脹比較嚴重的典型地區。據大慶石化總廠設計院反映,曾在室外散水和大門入口臺階下填300mm左右的爐渣,仍有凍脹現象,嚴重的已經拱裂。
    (4) 根據實測,距地表l/3土壤凍深范圍內的凍脹量。一般為全部凍脹量的2/3,因此一般防凍脹層及其以上地面各構造層的總厚度,等于土壤標準凍深的l/3左右即可。
    采用爐渣石灰土作防凍脹層時,壓實系數不是主要的指標,要求有所降低。原規范有防凍脹層厚度表,本次修訂取消,按現行國家標準《建筑地基基礎設計規范》確定。
    4.2.5使用要求不開裂、不下沉的重要建筑地面,特別是存在軟弱下臥層的地基一定要進行人工處理并設置地基加強層,僅設混凝土墊層是不夠的。
    4.2.6混凝土墊層原規范最小厚度為60厚,現改為80厚,混凝土強度等級也相應提高,是基于近年來大量工程實踐和水泥強度等級普遍提高的原因。

    #p#副標題#e#

    5 地面的地基

    5.0.1是地面下地基的一般要求,針對地基土的性質,對地面下基土層不論是原狀土或填土都必須達到均勻密實的要求,只有這樣才能避免因基土的不均勻沉降而導致地面下沉、起鼓、開裂等現象。
    對于淤泥、淤泥質土、沖填土、雜填土以及其它高壓縮性土層均屬軟弱地基,其變形特征是沉降量大、沉降差異大、沉降速度大和沉降延續時間長。如在其上直接鋪設地面時,設計時必須考慮可能造成的危害。這應參照現行國家標準《建筑地基基礎設計規范》等有關規定,根據不同情況可采取利用或換土、機械壓夯及其它人工地基等加固處理后,方可鋪設地面。
    5.0.2本條主要目的在于提請設計人員進行地面設計時,注意到場地土的基土情況,在平整場地前提出壓實填土的質量要求,以及參與對地面基土層的施工驗收工作,即根據建筑物所在場地和地面設計類型,對回填土料的選擇和壓實要求、技術標準等進行質量控制,配合施工提出特殊的、附加的規定。實踐表明,因基土層質量不符要求而地面已鋪筑在即的情況時有發生,所以提出這樣的要求是很有必要的。
    5.0.3地基處理的方法很多,應結合各種實際情況,采用技術經濟均為合理的做法,條文強調,須處理達標并經驗收合格后,才能作為地面的地基。
    5.0.4提出填土應選用的土類,同時規定了不得使用的某些土料。不得使用的土料主要是因其變形過大,壓不密實,會引起地面沉陷過劇。據調查,由于填土未按施工質量及驗收規范分層檢查,或由于使用過濕土、有機物含量超標的土。因填土后質量達不到要求,影響地面工程質量與進度而造成更大的經濟損失。
    5.0.5調查表明,直接受大氣影響的地面,如室外地面、散水、明溝、散水帶明溝和臺階、入口坡道等,尤其是填土地基極易引起沉降、開裂。為了保證工程質量,本規范規定在混凝土墊層下鋪設砂、礦渣、碎石、爐渣、灰土及二渣等水穩性較好的材料予以加強。
    5.0.6本條引用《建筑地基基礎設計規范》的有關規定,考慮到大面積地面荷載對基土層可能產生的不均勻沉降以及由此對房屋上部結構產生不利影響,提請設計重視。并規定需采取相應的技術措施(包括對地基和對上部建筑結構的措施)。
    5.0.7~5.0.8對壓實填土地基的壓實系數、含水量提出要求。
    原規范對壓實系數不應小于0.90的規定,大量工程實踐表明已不適用,現行有關規范已相應修改。據調查,壓實系數為0.92時.填土層的承載力可達120kN/m2,壓實系數0.95~0.99時可達150kN/m2,按現行《建筑地基基礎設計規范》一般房屋對于室內地面下填土的壓實系數達0.94時,方可滿足使用要求。
        含水量是較難控制的指標,原則上需根據當地的實踐經驗確定。參照《建筑地基基礎設計規范》,本規范規定其控制含水量W0 (%)為(Wop±3),與建筑物主要承重結構墻柱基礎下地基土的控制含水量相比,放寬一個百分點。Wop為土的最優含水量(%),可按當地經驗或取Wp±2,粉土取14~18,Wp(%)為土的塑限。
        土的壓實系數為土的控制干密度與最大干密度的比值。其中最大干密度宜采用擊實試驗確定,當無試驗資料時可按現行《建筑地基基礎沒計規范》中公式(6.3.3)計算確定;控制干密度是在控制含水量時進行壓實的基土層通過擊實試驗測定,也可用公式(6.3.3)計算獲得。
        重要工程或工程量較大時,為保證工程質量,還規定了用觸探配合控制干密度檢驗,是一個有效措施,現行《建筑地基基礎設計規范》也推薦了這種方法。

    #p#副標題#e#

    地面構造

    6.0.1 本條規定地面的基本構造層次,而其它層次則按需要設置。填充層主要針對樓層地面遇有暗敷管線、排水找坡、保溫和隔聲等使用要求而設置。
    6.0.2地面變形縫的設置原則:
    1.地面沉降縫、伸縮縫、防震縫的設置,均應與結構相應的縫位置一致,且應貫通地面的各構造層。地面與墻體間可設變形縫,主要考慮墻體沉降較大時,地面邊緣不被破壞。
    2.當排水坡分水線附近需設變形縫時,變形縫應設在排水坡的分水線處。不得將變形縫通過有液體流經或積存的地點。目的是防止流水倒灌縫內使填縫材料破壞。同時構造復雜,又將留有隱患。
    3.變形縫的構造在選擇材料時,按照建筑地面使用要求不同分別采用能夠防水、防火、防油滲、防腐蝕、防蟲蛀等無機材料。
    6.0.3 分倉澆搗的做法,本規范明確定義為縱向、橫向縮縫,構造形式包括平頭縫、企口縫和假縫三種。
    縮縫是為防止混凝土墊層在水化過程中或氣溫降低時產生不規則裂縫而設置的。調查表明,分縫間距過大或未分縫的混凝土地面,多有不規則的收縮裂縫。
    縱向縮縫采用平頭縫和企口縫,橫向配以假縫,是對目前地面設計中廣泛應用的等厚板設計方案而言,不僅改善了邊角受力性能,而且施工方便。
    縮縫的縱橫向間距,或稱地面板的分格大小。分格大既便于施工又可使相同面積內板邊角薄弱環節相應減少,因此板的分格一般為6m×6m,也有6m×12m,9m×24m或12m×12m等大分格做法,但大于12m者,有時候產生明顯裂縫。吸取公路剛性路面經驗,確定縱向縮縫間距為3~6m。橫向縮縫(假縫)的間距,一般采用6m,可放大到12m??傊?,縮縫間距在設計時可根據氣候及施工條件掌握。
    6.0.4實踐證明,縫的構造形式對板的承載能力影響很大。因此,在構造上十分強調平頭縫或企口縫的縫間不得設置任何隔離材料,必須彼此緊貼,這并非純粹的構造問題,而與承載力密切相關,設計與施工時均應特別注意。
    假縫是橫向縮縫,其構造為上部有縫,下不貫通,目的是引導收縮裂縫集中于該處,斷面下部晚些時間也可能開裂,但呈鋸齒形且彼此緊貼,既可使承載力與縱向縮縫相當,又可避免邊角起翹。施工畢,縫內用水泥砂漿(膨脹型砂漿更好)填嵌,以防垃圾進入。
    6.0.5伸縫是防止混凝土墊層在氣溫升高時,由于混凝土伸長,在縮縫邊緣產生擠碎或拱起現象而設置的伸脹縫。由于室內地面在氣溫變化時產生的溫差較小,伸脹不如室外顯著,本規范只規定在室外地面需設置伸縫。伸縫的構造形式對受力極為不利,規定應作構造處理,局部加強,不作計算。
    6.0.6 建筑地面與主體結構一起澆筑不設縫連成一片,在大面積重荷載作用下,混凝土墊層下存在軟弱下臥層時,容易引起地面下沉,影響地面正常使用,對主體結構也有影響,故設沉降縫與主體脫開。
    6.0.7混凝土墊層的縮縫間距越小,對防凍脹越有利,但縫多了對板的受力不利,施工麻煩,可能出現高低不平現象。經調查分析后規定縮縫間距不宜大于3m。墊層下雖然設置了防凍脹層,但仍有可能產生某些不均勻凍脹導致板與板之間產生錯臺現象,故縱向、橫向縮縫均應采用平頭縫,不應采用企口縫和假縫。
    6.0.8鋪設在混凝土墊層上的面層分格縫,主要目的是防止面層材料因溫度變化而產生不規則裂縫。
    1. 對瀝青類材料的整體面層和鋪在砂、瀝青膠泥結合層上的板、塊材面層,可只在混凝土墊層(或樓板)中設變形縫。調查表明上述規定還是符合實際的。
    2. 細石混凝土面層和混凝土墊層是同類材料,收縮是一致的,面層和墊層結合緊密共同作用,因此細石混凝土面層的分格縫應與混凝土墊層的縮縫對齊。
    3. 水磨石、水泥砂漿等面層的分格縫除了應與墊層的縮縫對齊外,還可根據具體設計縮小間距。從調查實例看一般分格都小于6~12m,水磨石面層有1m×lm,2m×2m等分格,或設計成各種圖案。
    4. 設有隔離層的混凝土,面層和墊層間有隔離層隔開,面層和墊層不能共同作用.因此面層的分格縫可不必和混凝土墊層縮縫對齊。
    5. 對防油滲面層分格縫的做法,實踐表明是可行的。
    6.0.9對地面排泄坡面及地溝、地漏的位置提出了基本要求,特別要注意地漏的位置.不應設置在人流及運輸途徑的位置。
    6.0.10排泄面積雖然較大,但排泄量比較小,或排泄量可以控制,即排泄量和排泄時間上可以自由安排.亦即不定時的地面沖洗,采取掃、拖的辦法幫助排泄時,可以僅在排水溝或地漏周圍的一定范圍內沒置排泄坡面。
    6.0.11底層地面的坡面,如采用調整墊層厚度起坡,必然增加墊層混凝土的用量,而采用修正地基高度起坡,只是施工時增加些工作量而已。如果坡度較短,起坡量不大,增加墊層混凝土用量不多,為便于施工,也可調整墊層厚度起坡。
    樓層地面的坡面,如果采用結構起坡,則增加樓面梁及樓面圈梁的復雜性,可采用調整找坡層或填充層的厚度起坡。如果坡面較長,采用調整找坡層或填充層的厚度,不僅增加了樓面自重,需相應提高樓板的承載力,而且樓板面下降較多,也造成樓面梁及樓面圈梁的復雜性,宜采用結構起坡。
    結構起坡在某種意義上是指樓板支承面為斜面支承,如框架橫梁上表面的縱向做成坡面,可以在預制樓板安裝前砌筑或澆筑完成,也可在澆筑橫梁時一次完成,由設計掌握。
    6.0.12地面排泄坡面的坡度,整體面層或光滑的塊材面層坡度,光滑面層為0.5%~1.5%;粗糙面層為1%~2%,符合目前實際使用情況。
    考慮到樓層坡面的形成因素,為不使構造太復雜,坡度可采取下限值;當樓層為現澆鋼筋混凝土樓板又無填充層,全靠找平層找坡,且面層較光滑時,可采用0.5%坡度,如公用廁所間、盟洗室、浴室等。
    在不影響生產操作和通行的條件下,又要求迅速排除,可采用大坡度快排的辦法。
    6.0.13排水溝是排除水或液體的必要途徑。根據有關資料分析及多數工程實地觀測,當排水溝的縱向坡度小于0.5%時,不但施工不易做到,而且排水可能不暢,因而規定其坡度一般不小于0.5%。
    6.0.14隔離層的整體性,是保證隔絕效果的關鍵。在地面轉角處,地漏四周及排水溝等薄弱環節,保留了原規范增加隔離層層數的規定,隨著新型防水材料的出現,局部也可采用性能較好的隔離層材料。地面與墻面連接處隔離層的翻邊也至關重要。
    6.0.15為防止流淌蔓延,實際工程中均設有擋水措施,尤其要限制相鄰地段腐蝕性介質的流淌蔓延。凡設計遺漏,以后補作的效果就差了。
    6.0.16對樓層地面,有設備、管道等穿過的預留孔洞四周和樓層平臺、挑臺的臨空邊緣,為防止物體、液體或垃圾雜物等沿洞口或邊緣掉落,影響樓下生產、安全和衛生,應在洞口四周和平臺、挑臺臨空邊緣沒置翻邊或貼地遮擋。
    6.0.17構造要求同《民用建筑設計通則》GB50352—2008有關規定一致。
    6.0.18防滑措施按具體情況可設置防滑條、網格面層或格柵式墊板等等。
    6.0.19經常受磕碰、撞擊、摩擦等作用的室內外臺階、樓梯踏步邊緣,也應該采取加強措施。
    6.0.20建筑物四周地面散水、排水溝的設置要求應作為建筑地面設計的組成部分,不容忽視。

    #p#副標題#e#

    附錄A  面層、結合層、填充層的厚度及找平層的最小厚度和隔離層的層數

    A.0.1面層厚度表A.0.1
    地面面層的厚度及有關材料強度等級是在總結、實踐、調查及查閱有關資料后編制的。本次修訂基本保留原規范三十多種,取消菱苦土及預制混凝土板,新增加耐磨混凝土(金屬骨料面層),鋼纖維混凝土,鋼纖維混凝土墊層兼面層,防靜電水磨石、防靜電水泥砂漿、防靜電活動地板、玻璃板、網紋鋼板、強化復合木地板、竹板、聚氨酯涂層、環氧樹脂自流平涂料、環氧樹脂自流平砂漿、干式環氧樹脂砂漿、聚酯砂漿、石英塑料板、橡膠板、聚氨酯橡膠復合面層、運動橡膠面層、低溫熱水地板輻射采暖等面層,現將幾種主要的面層材料分述如下:
    (1)  耐磨混凝土(金屬骨料)整體面層和鋼纖維混凝土面層。耐磨混凝土面層材料有金屬骨料和非金屬骨料,金屬骨料耐磨地面也稱為金屬硬化地面是在混凝土強度達標后表面撒布2~3mm厚的金屬骨料耐磨層,隨打隨抹光,亦有在澆筑混凝土過程中,表面加入硬化劑、著色劑、混凝土密封固化劑等并用設備打磨、壓光、壓紋使之形成高強、致密美觀的彩色耐磨混凝土面層,具體施工方法、相關技術參數,見有關生產廠家說明書。
    (2)  鋼纖維混凝土面層即在水泥基混凝土中摻入鋼材制作的短纖維作為增強材料形成復合的鋼纖維混凝土。鋼纖維混凝土地面,在混凝土中鋼纖維的體積率宜為0.4%~1.0%,對于無縫地面鋼纖維體積率宜為0.5%~1.2%。當鋼纖維混凝土作墊層兼面層時,其強度等級不宜小于CF30,混凝土厚度不宜小于120mm。對于無縫地面,鋼纖維混凝土強度等級宜取CF35~CF40,混凝土厚度不宜小于140mm,當鋼纖維混凝土僅作面層時厚度可以減薄,但不宜小于60mm。有關鋼纖維材質規格,防潮措施及施工要求,詳見《鋼纖維混凝土》JG/T3064-1999和《纖維混凝土結構技術規程》CECS38:2004。
    (3)  防靜電水磨石、防靜電水泥砂漿,地面應選用導電材料制成的面層(其構造包括面層、找平層、結合層的材料內添加導電金屬骨粉料)及導電金屬接地網等。防靜電活動地板,面層和側面為導靜電材料制成,架空活動地板下的空間只作為電纜布線、網絡線使用時,地板高度不宜小于250mm,又作為空調靜壓箱時,地板高度不宜小于400mm且架空活動地板下地面應采用不起塵、不易積灰,易清潔的材料。地面應采取保溫防潮措施。
    (4)  玻璃板面層即地板玻璃地面,適用于舞廳、卡拉OK廳等娛樂場所,其玻璃板(用不銹鋼壓邊收口)采用厚度為12mm~24mm的夾層玻璃,其夾層膠片厚度不應小于0.76mm,亦可用專用膠粘結,結合層為C30細石混凝土或20厚木板表面刷防腐劑。地板玻璃亦可采用隱框支承或點支承,點支承地板玻璃連接體宜采用沉頭或背栓式連接件,點支承地板玻璃必須采用鋼化夾層玻璃且單片玻璃厚度不宜小于10mm,隱框支承單片玻璃厚度不宜小于8mm。鋼化玻璃應進行均質處理。
    (5)  強化復合木地板,標準名稱為“浸漬紙層壓木質地板”。強化復合木地板一般由四層材料復合組成,即耐磨層、裝飾層、高密度基材層、防潮層。目前市場上強化地板有薄的8mm和厚的12mm二種,表面涂層分別有三氧化二鋁、三聚氰胺、鋼琴漆三種。標準的強化地板表面都應含有三氧化二鋁耐磨紙。它有46克、38克、33克三種規格,國家規定,室內用的強化地板的表面耐磨系數應在6000轉以上,應選用46克耐磨紙的地板,才能保證達到此要求。地板接縫形式為鎖扣式和企口式二種,鎖口式能控制地板的垂直位移和水平位移,效果較好。
    (6)  竹地板,為竹材加工成竹片后,用膠粘劑膠合,再加工成長條企口地板,也有塊材板。
    (7)  聚氨酯涂層、丙烯酸涂料為合成樹脂類涂料,涂刷在混凝土面層時須經打磨、刮膩子等工序后再涂涂料,適用于有一定清潔要求的場所。聚酯砂漿面層,宜做封閉層,封閉層要與面層材料配套,
    (8)  環氧樹脂自流平涂料,以環氧樹脂和固化劑為主要成膜物,包括特殊助劑、活性稀釋劑,顏填料,經加工而成,適用于有耐磨、潔凈要求的室內環境。環氧樹脂自流平砂漿,指自流平涂料在施工過程或施工現場中加入適當比例的級配砂粉等填充料,并配制均勻,可直接采用手工或機械涂裝,且固化后涂膜平整光滑,防護及耐沖擊效果良好。干式環氧樹脂砂漿,以環氧樹脂和固化劑為膠粘劑,合理級配的粗、細骨料為填料,采用機械或手工攤鋪、壓實、抹平的材料組合。適用于有重載、抗沖擊要求的室內地面。
    自流平環氧砂漿,適用于潔凈的食品加工場地、實驗室、醫院、制藥廠、車庫或耐磨、抗沖擊的場所。

    #p#副標題#e#
    (9)  石英塑料板、聚氯乙烯板、橡膠板,為橡塑合成材料,采用專用膠粘劑粘貼在水泥砂漿或混凝土面層上,適用于辦公、商場、健身房、實驗室等場所。
    (10)聚氨酯橡膠復合面層其下應作3厚樹脂膠泥自流平層,與強度達標且表面打磨或噴砂處理后的細石混凝土面層結合在一起,具有防滑、耐磨、彈性等特點。運動橡膠面層用專用膠粘劑粘貼在3厚樹脂膠泥自流平層與強度達標且表面打磨或噴砂處理后的細石混凝土面層結合在一起。
    (11)防導靜電聚氯乙烯板是以聚氯乙烯樹脂為主體,利用聚氯乙烯粒子界面形成的導靜電網絡,使其具有永久性防靜性能,外觀似大理石花紋,具有耐磨、防腐、防靜電持久、耐老化等特點,適用于有防靜電要求的房間。
    (12)地面輻射供暖(熱源為低溫熱水或電熱)地面是由面層、填充層、絕熱層等構造組成,即填充層材料為60厚細石混凝土內上下配Φ3@50鋼絲網片,中間配散熱管,其下層鋪0.2厚真空鍍鋁聚酯薄膜,再做絕熱層、防水層、墊層。
    (13)防油滲混凝土厚度6 0mm~7 0mm,主要是根據抗油滲試驗時油滲的深度和混凝土本身的強度等因素綜合考慮而確定。
    (14)通風活動地板、防靜電活動地板系指地板下面有一定空間可以敷設各種網絡線、電纜、各種管道、空調系統,能提供有用價值的使用空間,這些系統可以迅速、方便、靈活地改變布局。面層材料有木質和金屬,性能有導電與不導電區別。
    (15)聚氨酯自流平面層,系指聚氨酯涂料自流平地面。其表面光潔不滑,彈性好,不易摔傷零件,易清掃,腳感舒適,耐水、耐油,耐腐蝕,耐磨,導(抗)靜電作用弱于聚氯乙烯,漆膜成型前,含有較多異氰酸酯,有毒,須通風良好。施工時,忌與水、酸、堿、醇接觸,以免材料變質。
    (16)地毯是一種比較高檔的地面鋪設材料,有羊毛地毯、化纖尼龍地毯,還有導靜電地毯等。
    A.0.2  結合層厚度(表A.0.2)。
        (1)  板、塊材面層的結合層材料厚度,應根據面層材料的特性要求按表中的最小厚度選用。
        (2)  新增加導靜電聚氯乙烯地板,導靜電聚氯乙烯地板的結合層材料應采用與面層材料相配套的粘結劑,一般由生產廠家配套供應。
    A.0.3  填充層厚度(表A.0.3)。
        樓層地面填充層是用于鋼筋混凝土樓板上起隔聲、保溫、找坡或暗敷管線等作用的構造層。
        填充層材料常用水泥爐渣、水泥石灰爐渣、陶?;炷?、天然輕骨料(如浮石等)混凝土、加氣混凝土塊、水泥膨脹珍珠巖塊、瀝青膨脹珍珠巖塊等;設計時需結合使用要求和當地材料應用情況進行合理選配。
        填充層材料自重要輕但又要具有一定強度,這樣可減輕結構荷重又能形成平整堅實的表面,填充層材料密度應不大于900Kg/m3。 
    填充層不宜過厚。樓層有時為了美觀,照明管線和設備電源管線往往敷于樓面下,通常確定厚度時考慮大于埋管交叉處管徑之和再追加10~20mm,總厚度一般為60~80mm。如不敷管線,最薄處常采用30mm,當然還應根據使用功能進行設計計算而定。保溫填充層的做法,可參照國家標準圖集。浮筑式樓面填充層隔聲效果較佳,尤其隔樓面撞擊聲效果,本規范雖未涉及,有條件時亦可采用。
    A.0.4  找平層最小厚度(表A.0.4)。
        找平層一般用于下列幾種情況:
        (1)當地面構造中有隔離層,因而要求墊層或樓板表面平整時;
        (2)當地面構造中有松散材料的構造層,要求其表面有剛性時;
        (3)當地面需要設置坡度并需利用找平層找坡時。
        目前國內常用的找平層材料是1:3水泥砂漿。地面坡度雖在條文中規定,應盡量采用修正地基高程或結構起坡,但當需要設坡的面積較小時,仍需利用找平層找坡,對于有一定剛性要求的場所,宜采用C15~C20的細石混凝土。
     水泥砂漿找平層的厚度,多數施工現場反映,太薄了做不出。實際上,找平層厚度是一個標志尺寸,可作為預算或備料的依據,在實際施工中有厚有薄。規范規定找平層厚度不小于15mm,只定了下限值,跟個體設計中往往采用20mm厚并無矛盾。
    A.0.5  隔離層的層數(表A.0.5)。
    隔離層用在樓地面的防水、防潮工程中,常用的隔離層材料是石油瀝青油氈,一般為一氈二油,對防水、防潮要求較高時采用防水卷材、防水涂膜等材料。
    當機床上樓時,樓面的隔離層,需考慮防油滲,因此隔離層必須選用防油滲膠泥玻璃纖維布,一布二膠,或防油滲膠泥二度,其總厚度不少于3mm,太薄了起不到防油滲作用。

    #p#副標題#e#

    附錄B 填土壓實系數大于等于0.94時,混凝土墊層最小厚度選用表

    建筑地面墊層的選用應根據面層類型,結合車間或工段分類、使用要求進行選擇?;炷翂|層的厚度,應根據地面荷載類型、混凝土強度等級,和壓實填土地基變形模量計算確定:當填土壓實系數大于等于0.94時,綜合考慮確定混凝土墊層厚度,可按附錄B表選用,表列內容是按正常使用條件下混凝土墊層厚度按地面主要荷載類型和混凝土強度等級確定的。對個別重荷載,應采取局部措施予以解決。本次修訂關于混凝土墊層厚度表中的數據是在多年設計、施工、實踐、總結的基礎上確定的。原規范混凝土厚度表中在使用大面積堆料的倉庫地面20KN/m2~30KN/m2使用荷載下混凝土強度等級為C10~C15,厚度70mm~90mm,C20厚度60mm,標準偏低,當時是取調查資料中混凝土厚度的最小值,實際使用中均大于上述數據,故本次修訂混凝土墊層厚度,表中的數據均有所增加,大面積堆料,20 KN/m2~30KN/m2時,厚度增加30mm~60mm,50KN/m2時厚度增加20mm。表中普通金屬切削機、無軌運輸車輛,及起重機的起重量對應的混凝土墊層厚度一般增加20mm。且混凝土強度等級比原規范提高一檔。另外厚度表中原采用壓實填土地基變形模量E。為8 MPa,20MPa,40MPa,設計選用時不直觀,很難掌握,現改為填土壓實系數大于等于0.94時,容易掌握選用(需經計算確定墊層厚度時,另按照本規范附錄C 進行計算。)。
    (1)事實上,大面積密集堆放有其逐步形成過程。是變遷著的荷載。在均勻密集分布條件下,如同通過一層薄板直接作用在地基上,板的厚薄并無多大實際意義,所以早期對地面均布荷載作用,主張墊層按最小構造厚度即可,鑒于荷載不均勻性客觀存在,促使人們研究它,但至今仍不很成熟,有單位建議適當增加板厚,這要看那里的地基條件如何和人們的實踐經驗。當大面積密集堆放荷載超過地基土的承載能力時,不但地面會發生過大沉降,也將導致建筑物的不均勻沉降,甚至危及生產和使用安全。由此涉及人工地基加固問題應按有關規范進行加固處理。
    (2)普通金屬切削機床。
        根據多個中小型工廠的調查,混凝土地面直接擱置的機床,其加工精度絕大多數為普通級,即普通金屬切削機床。
        近年來,混凝土墊層兼面層的做法較多,混凝土強度等級一般為C15~C25厚度大致在120mm~l80mm,使用情況基本正常。亦有在重型廠房地面面層加做30mm~50mm厚的細石混凝土。
    以機床所允許的振動和變形程度來確定混凝土墊層厚度,目前還沒有適用的計算方法。據有關資料對C2O級混凝土60mm~150mm不同厚度的機床運行特征對比試驗表明,板厚l20mm已能滿足使用要求,此時地基變形模量相當20N/mm2。
    機床發生過大振動或變形的情況,據分析,除與機床本身質量有關外,常與填土質量有關,當設有灰土、二渣等地基加強層時,對提高地面剛度效果較顯著。 
    本附錄所列機床類型及代表型號是指加工精度為普通級的機床,如粗加工和半精加工的普通中小型車床、銑床、刨床、鉆床、鏜床、磨床等,其特性(重量和長度)是根據調查統計,歸納而得。對于界限以上的機床,如加工精度要求較高、靈敏度高、振動較大、重量較重或床身剛度較差的少數機床,可參照《動力機器基礎設計規范》GBJ40的規定設計。
    (3)無軌運輸車輛。
    車輛荷載主要通過輪壓傳遞給地面,其速度和交通量遠不能與公路相比,一般可按靜載考慮。計算方法可按多個荷載的等效荷載進行計算。
    表列墊層厚度的確定除按靜載考慮外,所擬訂的代表型號原規范中分別為躍進牌2.5t載重汽車、解放牌4t載重汽車、3t叉式裝卸車和黃河牌8t載重汽車,根據輪距、輪跡圓當量半徑和最大輪壓,按原規范有關公式進行計算并經調查驗證。此外,按地基土強弱對承載力影響較大的實際情況,適當調整板厚級差。
    (4)起重機起重量的大小與地面荷載大小無直接關系,但在客觀上存在著某種聯系,例如大噸位起重機廠房,其上部結構等級較高,地面設計也希望有相當的墊層厚度和略高的標準,盡管設備均有獨立基礎,或產品加工件與地面接觸面積很大而不足以此為控制墊厚度的依據:為此查表選用時應根據廠房實際使用情況而確定。   
    (5)原規范關于壓實填土地基變形模量對墊層厚度的影響關系,鑒于地基強度對地面板承載能力的影響不十分敏感,因此在選用時也就比較粗略。故本次修訂中采用地基填土壓實系數大于等于0.94時的混凝土墊層厚度表,比較方便,如需計算時,亦可根據附錄C,計算混凝土墊層厚度。
    (6)地面墊層類型應根據面層種類不同進行選擇,墊層的最小厚度,工業廠房不宜小于100mm(原為60mm)?;炷翂|層強度等級不應低于C15,當墊層兼面層時,混凝土強度等級不應低于C20,是考慮隨搗隨抹平面層,避免在C15混凝土墊層上加做細石混凝土面層,經濟上比較合理。

    #p#副標題#e#
    附錄C  混凝土墊層厚度計算

    C.1一般規定
        1.原規范采用安全系數進行設計。本規范按現行國家標準《建筑結構設計可靠度統一標準》GB50068-2001采用荷載分項系數、材料分項系數(為了簡便,直接以材料強度設計值表達)、結構重要性系數進行設計。   
        2.本規范荷載分項系數是按現行國家標準《建筑結構荷載規范))GB5009-2001的規定取用,地面板重要性系數按現行國家標準《建筑結構設計可靠度統一標準》的規定取用,材料強度是按現行國家標準《混凝土結構設計規范》GB50010--2002的規定取用,計算公式中某些計算參數的取值,對有足夠實測試驗統計資料的原規范取值予以保留,對計算機解題結果進行分析歸納后確定。       
    3.對極限狀態的分類,系按《建筑結構設計可靠度統一標準》的規定結合地面板的設計特點,僅規定按承載能力極限狀態設計和滿足正常使用極限狀態的要求兩項,此外,在一定條件下附加受沖切承載能力驗算。承載能力極限狀態設計是根據地面板的非線性有限元分析與研究結果給出的。
        4.表C.1.3中安全等級的選用,設計部門可根據工程實際情況和設計傳統習慣選用??偟膩碇v,大多數工業與民用建筑地面的安全等級均屬二級。
        5.壓實填土地基變形模量E值,保留了原規范的取值方法,即按公路柔性路面的E值增加三倍采用;填土分類根據《建筑地基基礎設計規范》規定取用,對原規范填土分類相應調整。
        6.按承載能力極限狀態設計時的地面板的剛性特征值的確定,關系比較復雜,各種因素對板開裂情況和承載力發生影響,不但與板的平面尺度和板周邊水平約束條件有關,而且與混凝土強度等級、板厚度、荷載接觸面積大小、地基土變形模量等有關,應用有限元法研究地面板,用計算機進行計算,使得許多以前無法進行的大型數據計算成為可能,結合試驗手段,取得承載力極限狀態條件下的特征值,即令為綜合剛度系數。
        7.正常使用極限狀態驗算時的混凝土墊層相對剛度半徑L值,保留原規范取值方法。   

    #p#副標題#e#
    C.2地面荷載計算 
    1.本規范鑒于《建筑結構荷載規范》沒有對工業廠房地面荷載作出規定,為了進行混凝土地面板力學計算,首先要解決荷載問題,才能根據荷載大小和作用方式進行板厚計算。由于時間和經驗不足,提供的近似方法有待進一步完善。
        2.地面荷載十分復雜,幾乎無所不包,無確定的分布規律性,因為人們的生產活動及物件的流動比較活躍,也可能發生變化。為此,我們選擇了地面上最常見的具有代表性的荷載形式。從直觀上,大體分為大面積密集堆放荷載、普通金屬切削機床、無軌運輸車輛以及由起重機重量為相對標志的荷載等四種;而從受力角度上,按荷載在地面上的支承面形狀、數量和間距等條件分為單個圓形荷載、單個等效當量圓形荷載和多個當量圓形荷載的組合等效荷載等三種。原規范矩形(a/b≤2和a/b>2)荷載均轉化為當量圓形荷載和等效荷載代替。
        針對地面板的厚度計算需要,有必要擬定地面荷載的計算方法,提出了特定含意的名詞和術語,如當量圓形荷載、等效荷載、臨界荷位、荷位系數;荷位區、荷位區半徑等,以及對荷載設計值根據《建筑結構荷載規范》結合地面設計要求作出相應規定。上述詞語均分別在條文中進行了定義,不再贅述。
        3.等效荷載,在實際工程中,可能是多個任意分布的不等值集中荷載,也可能是一個支承面較大的不均勻荷載,這種復雜形式作用下的試驗資料還沒有,僅有兩個等徑不等值圓形荷載的少量試驗資料和四個對稱荷載的理論研究參考資料。為了便于計算,對地面上作用復雜形式荷載時,均建議按本規范規定的劃分原則和換算方法,歸納為一個等效荷載。
        上述關于多個荷載的條件,本規范采用板在負荷狀態下以板和地基的變形協調方程平衡上部荷載作用,并以荷載影響角替代原荷載影響系數,可直接計算,比較方便。
        4.關于多個荷載荷載單元劃分的限制條件r≤1.0L問題,本規范有關承載力計算方法和占90%的實體試驗與模型試驗研究所提供的數據均表明,作用荷載為在小圓面積上均勻分布的“集中"荷載,并按此基本條件建立計算方程。因此當r>1.0L時,一方面缺乏足夠的科學實驗依據,另一方面可能導致較大的誤差。
        C.3墊層厚度計算
        1.承載能力極限狀態計算,本規范為便于廣大建筑設計人員使用,將其轉化為控制最小板厚的計算。采用式(C.3.1)進行地面板設計,步驟簡單,避免以往試算法中的反復計算工作。
        承載力計算方法的基本條件是:
        (1)混凝土地面板為等厚度的無限大板。
        (2)地基為彈性地基,符合Winkler假說。
        (3)作用荷載為在小圓面積上均勻分布的“集中”荷載,且只考慮柔性壓盤的作用。
    (4)計算模型是建立在明確板內橫推力或稱薄膜力概念的基礎上。這個橫推力的數值隨著板內裂縫的開展、變形的增大而增大,從而大大緩慢了板內裂縫的開展速度,提高了板的承載能力。
      但在通常設計中,并不需要直接引用這些條件,而可根據本附錄中  給出的板厚計算公式進行板厚計算。該計算式在不同程度上都作  了簡化處理。
    2.承載能力極限狀態。在荷載不大的情況下,板底部就發生輻射形徑向裂縫,隨著荷載的增大,這些輻射形裂縫不斷向外發展,板中央底部部分單元同樣發生環向開裂,致使這部分單元成了雙向開裂單元;在進一步加載過程中,半徑為某一定值處板面初次發生環形裂縫(注意,此處板面存在著即將出現環形裂縫時的狀態),進而板底輻射形徑向裂縫繼續向外發展和板面環形裂縫向下發展,直至板底徑向裂縫發展到板面環形裂縫處,此時,板中央產生較大沉降,以致環形裂縫已近裂通和板中沉降大幅度增加,板已不能繼續承載。本規范選定的極限狀態是指板面即將出現環形裂縫時的狀態。
    無論是計算結果,還是試驗現象都說明,在圓形集中荷載作用下的地面混凝土大板,荷載處板底首先發生徑向裂縫,當板面環向產生初裂縫時,板面初裂荷載總比板底初裂荷載高出三倍以上。而沉降量前者要比后者高出四倍以上。同時,說明裂縫的增長比荷載增長緩慢得多,而且離板最終喪失承載能力(破壞)還十分遙遠,大約是板底初裂荷載的8倍多。
    3.正常使用極限狀態。本規范考慮到計算荷載比較明確、單一,故只考慮荷載的短期效應組合。
    地面板按裂縫控制一級進行驗算,從嚴格的意義上說,即要求板面受拉邊緣混凝土應力在荷載短期效應組合下,不出現拉應力(零應力或壓應力),也就是說,構件是處于減壓狀態。但是,地面板的情況有所不同,在荷載作用下,板截面上正應力沿徑向的分布表明,拉應力很小,正應力較大,壓應力的合力也較大,且由于水平推力的產生,壓應力與拉應力的合力不平衡,而使地面板處于壓彎或偏心受壓狀態。板面徑向應力是由板中央的壓應力逐漸變小,而轉為拉應力,而環裂處拉應力的增長相當緩慢。在這種條件下,板面出現開裂的概率也就很小了。
    為在使用階段抗裂驗算與板厚計算方式相呼應,故在抗裂驗算中也采用控制板厚的計算表達式。
    混凝土強度理論的研究表明,在平面應力狀態下,壓應力對開裂時的抗拉強度有影響,且與混凝土強度等級有關。當壓應力較大時,將使開裂時的主拉應力值小于ft。雖在一般工程中尚不致使主拉應力的限值產生較大的降低,但在混凝土地面板中,如前所述,主拉應力的增長卻十分緩慢,對控制環裂十分有利。在一般情況下,滿足承載力極限狀態設計的板厚,大體上能滿足正常使用的極限狀態,只有荷載支承面很大,混凝土強度等級較低時,或地基強度較高時,才需進行抗裂后驗算。這個條件是:r/L≥o.80時??紤]到混凝土是非線性材料,在不配筋時,適當考慮塑性影響,以及參照有關試驗結果,本規范才給出了以驗算板厚為基礎的簡化公式。當然本規范不排斥并主張采用更合理的方法進行驗算。
    根據地面板產生裂縫的調查分析,如按原規范縮縫為平頭縫構造進行設計施工,一般情況下是不會發生板面開裂的,所見裂縫,多數出于地基不均勻沉降引起,部分處于板角裂縫者,主要原因在于分倉縫沒有按平頭縫構造處理,而類似沉降縫又未按沉降縫進行局部加強,形成自由邊角所致,所以,執行本規范時,務請注意到計算公式所適用的邊界條件,施工單位也應密切配合。
        4.地面板受沖切破壞雖不多見,修補也并不費事,但應事先予以避免,為此本規范作出抗沖切驗算規定及依據的條件。
        此外,沖擊荷載和多次重復荷載作用下的設計,主要表現在面層材料的強度和抗沖擊韌性,是否滿足使用要求,對板厚及裂縫產生的影響如何尚缺乏經驗。
    C.4  計算實例
    本例包含:
    (1)單個荷載,a/b≤2的矩形的當量圓形荷載,荷載當量圓半徑的折算,板厚計算和抗裂驗算。
    (2)兩個荷載的等效換算和組合等效荷載的計算,考慮兩相鄰荷載的影響。 
    (3)對于兩個以上荷載的組合等效荷載換算提供了基本運算方法。

      {eyou:pagebreak/}
    相關文章
      標簽arclist報錯:typeid屬性值語法錯誤,請正確填寫欄目ID。
    www.cao
  • <acronym id="qe0hk"></acronym>
    <track id="qe0hk"></track>
  • <tr id="qe0hk"><strong id="qe0hk"><menu id="qe0hk"></menu></strong></tr>
  • <pre id="qe0hk"></pre>